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西藏昌都告别“溜索时代”
 
许万虎 文涛   发布时间:2012-11-17 12:06:00   来源:新华网

  藏族小伙子嘎松用一根环形绳索套住自己的臀部和腰部,将绳索上的滑轮挂在拇指粗的钢索上,然后跃起腾空,十几秒后便到达澜沧江对岸。

  眼前这一幕并不是杂技表演。嘎松为记者演示的这套溜索过江“绝活”,是千百年来居住在西藏东部昌都地区高山峡谷间的群众走出村庄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即在大江之上、两山之间,拉一根绳索将两岸连接起来,人们通过悬空绳索飞越深谷和江河。

  昌都地区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昌都地区曾有2.8万余人需要使用溜索渡江,涉及11个县、29个乡镇和61个村。

  “这种原始的渡江工具一直是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难题。”昌都地区扶贫办副主任李培坤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国家在昌都地区投入资金1.2亿多元,在昌都地区所有使用溜索的乡、村实施溜索改桥工程。目前,共建成吊桥56座,并已全部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李培坤说,溜索改桥工程全部完工,标志着昌都彻底告别了“溜索时代”。

  记者14日在嘎松所在的昌都县热巴村看到,一座全长162米的崭新吊桥横跨在湍急的澜沧江与昌邦公路之间,桥栏上的五彩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一位进城的农民骑着载有小麦的摩托车从桥面上呼啸而过。

  “以前无论是村民进城磨面、购置生产设备和日用品,还是老人出村看病、孩子去镇里上学,都只能用溜索滑到江对岸。每逢雨季,江水上涨,常常滑到一半,身体就挨到水面了,把人吓得浑身发抖。”嘎松说,溜索改桥后,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还解决了村里农产品运不出去的困难,“踩在宽敞坚固的桥面上,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记者看到,新桥拔地而起,但溜索并未拆除。热巴村村委会主任达瓦次仁告诉记者,溜索是西藏交通事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承载了当地群众的无数记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将来有条件,还计划将其开发成藏东特色旅游项目。

  昌都地处藏东“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位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四省区的接合部,是青藏高原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昌都素有“西藏门户”之称,也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西藏和平解放的序曲在这里奏响。

(责编:田小田)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