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林寺转经筒 图片来源:poco.cn
松赞林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是滇西北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佛教传入滇西北之前,苯教是当地的主要宗教。公元7世纪中后期,佛教随吐蕃军队传入滇西北。此后一个时期,佛本共存,但苯教的信徒要比佛教多。从公元7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宁玛派从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地区传入滇西北,原来的佛教徒大部分转为宁玛派信徒。12世纪后期,滇西北的宁玛派信徒与位于今四川甘孜州白玉县的噶陀寺有了联系,从此,滇西北的宁玛派开始有了几座小型寺庙。15世纪时,宁玛派在德钦、中甸等地建了几座较大的寺院,其中包括建于中甸的贡钦寺。噶举派则于13世纪中传入。首先传入的是噶玛噶举,接踵而来的是止贡噶举和达隆噶举。噶举派由于得到丽江纳西族势力的支持,发展极快,到17世纪初时,已成为滇西北的最大教派。萨迎派于13世纪中后期传入滇西北,由于该派有元朝的支持,在滇西北各地曾盛极一时,就连民房外墙上也要画红、白、灰三色条纹。但随着萨迎政权的分裂、灭亡,在滇西北的萨迎派也很快烟消云散。仅在少数乡村保留了一点点萨迎派的习俗。据说到16世纪时,滇西北约有200多座寺庙。
1667年,蒙古和硕特部占据中甸,并在中甸设立名为“宗”的行政单位,负责地方事务。滇西北各藏区的地方头目,大多数改宗格鲁派。1674年,中甸、德钦、维西等地的噶举派,在纳西族木氏土司的支持下,奋起反对格鲁派及其地方政权。蒙古和硕特部派札什巴图台吉和乡佐农布率军进滇,并借调木里王的军队,配合蒙古军队作战。很快平息动乱,沉重地打击了中甸等地的噶举派力量。1676年,达赖汗和五世达赖喇嘛令巴塘第巴将德钦的三座噶举派大寺改宗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亲自为这三座寺院定名:噶丹德钦林、噶丹羊八井、噶丹东竹林。随之,从巴塘的勒纳寺、向丁寺委派12名格西,到德钦各格鲁派寺院讲经说法,灌输格鲁派教义。1674年平定噶举派战乱以来,札什巴图台吉奉命强令中甸、德钦等地的藏民信奉格鲁派,并规定不准发展其它教派。1676年,札什巴图台吉完成使命后,回藏向五世达赖喇嘛察报中甸、德钦等地的宗教情况,并倡建格鲁派寺院,于是,五世达赖喇嘛亲自策划,中甸第一座格鲁派寺院于1679年破土动工,费时两年,于1681年完工。五世达赖喇嘛赐名:“噶丹松赞林”,噶丹表示与格鲁派祖寺噶丹寺相连;松赞林意为帝释、猛利和娄宿子三神游戏之所(亦称三十三天)。后来康熙皇帝赐名“归化寺”;当地的藏民则惯称“萨热衰”,意为圣土之寺。
松赞林寺是由中甸地方政府督建的,由西藏地方政府派来的两名官员及中甸头目丹松负责建筑工程。该寺第一期工程费用,折合青稞二十万三千藏克,实际上,这些费用都取于当地。
第一期工程,建成一座可容纳530人的寺院,后来康熙帝批准剃度330名,并发给度碟,享受皇粮。松赞林寺建成后,拉萨三大寺选派举马倾则、阿旺南杰等高僧到中甸,管理寺庙、开班授课、宣讲格鲁派教义及教规。到七世达赖时,松赞林寺僧人已增至1300人左右,故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僧人增至1500名。雍正二年(1724),中甸等藏区“归版设治”,隶属云南省。约1750年,乾隆帝降旨,松赞林寺僧人额定1226名,给口粮青稞7970余斗,烧茶银330两和酥油、肉类、布匹、纸墨等物。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增加粮油、衣物的赏银。这些所谓“赏银、皇粮”都是“于岁征中甸额数内支给”,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负担。到1800年左右,松赞林寺的僧人多达二千余。在度碟者享受“皇粮和赏银”,无者则由各康村和寺院供给部分钱粮。从此,松赞林寺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责编:石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