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思巴印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布达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七世纪初,偏居山南地区的吐蕃王朝崛起。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位后,以其雄才大略进行了一系列部落兼并战争,逐步统一了西藏地方,建立了强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公元633年迁都拉萨(史称逻些)后,松赞干布便同唐王朝缔结姻好。641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传说当时筑有每边长一里的高大城墙,在红山上修建了999间房子,连同山顶红楼共1000间。建成的王宫“,无比稀有,美丽堂皇”。后来的虔诚佛教徒将其目子为观音菩萨第二殊胜地———普陀山,于是布达拉宫一名始出(布达拉为梵语普陀山的发音)。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布达拉宫遭雷电击毁。后因藏王微松作乱,继而毁于兵燹。松赞干布时期建筑的布达拉宫,仅剩“曲杰竹普(”法王洞)、“帕巴拉康(”超凡佛殿)两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等人物的塑像是当年幸免于难的余存。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西藏社会动荡不安,布达拉宫也就变得颓废了。
据藏文史书记载,在公元12世纪时,噶当派格西琼布扎色曾在布达拉山讲经。此后,噶玛噶举派高僧和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及其弟子都曾先后在布达拉进行讲经传法活动,说明当时山上的建筑只是普通的讲经场而已。公元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得到蒙古和硕特首领固始汗的有力支持,建立起噶丹颇章地方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政治中心。五世达赖执掌政教大权后,即于1645年命第巴·索朗热登重建布达拉宫。1652年,五世达赖去北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次年受册封,正式确立为西藏地方的政教首领。当他回到拉萨时,白宫已竣工,五世达赖即从哲蚌寺下的噶丹颇章移居布达拉宫。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桑结嘉措便在布达拉宫正中拆毁部分旧房,修建红宫和灵塔。修建红宫时,动用了各种工匠7000多人,耗银213.4万两。康熙皇帝专门派了114名汉族与满族工匠进藏参加建筑工程,尼泊尔也派了工匠援助修建。1693年,红宫基本完工,是年藏历4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在宫前立无字碑以示纪念。
从17世纪中叶至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的中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布达拉宫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拨专款维修。但是,这座雄伟的宫殿在重建后的300多年间一直没有大修,险情严重。1985年,国务院决定拨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对古代文物建筑保护投资最大的工程。
1989年10月11日天气晴朗,布达拉宫法号长鸣,一个名叫坚赞群觉的色拉寺青年喇嘛挥动了布达拉宫维护工程的开工第一镐。坚赞群觉作为第一挥镐人由传统的西藏占卜择定,他五官端正,父母健在,生肖属相吉祥。布达拉宫的整个维修过程都严格遵守藏民族的传统习惯和宗教仪规。在藏汉族工程人员的团结协作下,维修工程于1994年9月顺利竣工,共耗资5300万元人民币。布达拉宫这颗高原明珠,再次发出夺目的光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现在,布达拉宫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责编:石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