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五道梁养护段工人在搬运生活物资 摄影:卢明文
青藏公路上的五道梁,地处四季不分明、常冬无夏的高山寒漠气候区,自然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8摄氏度,大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含氧量的60%左右,冰冻期长、冻融循环异常,导致路面纵裂、沉陷、翻浆等公路病害多,是青藏公路沿线气候最恶劣、养护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
青藏公路分局五道梁公路养护段成立于1956年8月,海拔4665米,管养青藏公路2934公里到3120公里之间共186公里的路段。
在诸多的公路养护段之中,五道梁的海拔并非最高,不到5000米。但由于它正好位于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一个大风口上,号称一年只刮一次风,从年头刮到年尾。
2012年,40岁的吴进学从雁石坪养护段调到五道梁段任副段长。机缘巧合的是,他的父亲也曾在五道梁段任副段长,直到退休。
今年5月,五道梁段解决了机械用电问题,新添了一台沥青料热拌设备,每小时能生产60吨沥青混合料,大大提高了公路养护效率。一台沥青料热拌设备需要六七个人操作,每天,吴进学7点半就要起床,吃过早饭,9点准时到沥青料热拌现场协调指挥。由于五道梁天气变化无常,有时连续10多天下雨无法正常施工,因此一旦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就必须加班加点赶进度。
对于段里的各种道路施工机械,吴进学如数家珍,除了沥青料热拌设备,还有自卸车、平地机、小型压路机等,他都能熟练操作。言语不多的吴进学,当他面对一台台机械设备时,却像战场上的将军,自信而从容。
下午6点多下班,回到段部,遇到四工区区长马志强,吴进学邀请他下一盘象棋。刚刚在公路施工现场“战斗”完之后,继续在棋盘上“战斗”,两人杀得难解难分。马志强49岁,1991年参加工作,已经在青藏公路上“战斗”了23年,曾获得2008至2009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称号。
上世纪90年代,马志强是坐着手扶拖拉机去养护公路,经常被雨淋得全身湿透。装料卸料、烧沥青、拌料全都是人工操作。为了赶进度,经常在野外住帐篷,自己埋锅造饭。
晚上,47岁的宋利年坐在宿舍里玩电脑游戏——《帝国时代》。由于没有网络,只能玩单机版。两个人住一个房间,玩游戏也不能玩得太晚,以免影响别人休息。他1990年参加工作,一直在五道梁段,除了财务,其他工作都做过。他现在的工作也很杂,除了管理物料、油料,还负责食堂,经常开着车去格尔木拉货。
作为一个养路工人,宋利年开车行驶在青藏公路上的时候,会特别留意路况:哪里有一个坑,哪里有纵裂、沉陷,哪里有水毁路面,他都会一一记录下来,汇报给段里,以便及时抢修。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我们自己的路。”
五道梁公路养护段的王通妥书记今年55岁,他从1980年开始就在青藏公路上工作,自从2012年到五道梁段工作后,切身体验到了这里条件的艰苦。有的工人在野外干活的时候倒下来,赶紧送医院一检查,就是因为缺氧。还有就是五道梁的水质最差,是咸水不说了,水里还繁衍着一种比米粒还小的红虫子。人喝了这样的水后掉头发、指甲凹陷,有时连眉毛也保不住。所以段里的饮用水都要到8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取,用车运回来。
除了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外,五道梁段的养护用料(碎石、砾石、片石、砂石等)和油料都要从格尔木运过来,极大地增加了公路养护成本。
正是考虑到五道梁公路养护段的实际情况,青藏公路分局率先在五道梁段配备了供氧系统,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不仅对段里的办公生活区供氧,还建成了五道梁第一个高原氧吧,无偿为过往人员提供服务。
现在,工人们白天在公路上干活,晚上可以回到段部吸氧,条件大大改善。王通妥书记介绍说,除了已建成的供氧系统之外,浴室、医务室 、职工书屋、党员活动室等配套设施也正在筹建之中。
生活区有了供氧系统后,宋利年特地从格尔木买了4只小鸡回来,他想试试,在这么好的环境下,五道梁能不能养鸡。吴进学也从格尔木买了两盆绿色植物回来放在氧吧里,他希望五道梁能多一点绿色。
吴进学的父亲从五道梁段退休,父亲跟他讲过很多在五道梁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今,吴进学来到五道梁,每一个地方都似曾相识,他甚至有一种错觉,在五道梁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父亲的影子,就在他前方,微笑着。
原标题:五道梁上谱新歌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