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未来牵系于年轻一代。这次我们采访了两位活跃的藏族青年,一男一女。男孩是日喀则户外协会的负责人次仁扎西,女孩是格萨尔酒店的经营者白玛拉姆。他们有很多相似处,比如从小在内地西藏班读书,见识过外面的广阔世界,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年轻开放,有知识有想法。他们是日喀则最新鲜灵动的脉搏。
和次仁扎西(以下称扎西)约在丰盛藏餐厅的分店,乍看之下,还真不敢相信这是位藏族小伙。一身户外的行头,鸭舌帽下可以看出是很潮的发型,只留了头顶一撮卷发。扎西正是我们想找的那种典型,在内地游历之后回到西藏的年轻一代。扎西小学时还在江孜古城,见过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初中他考到上海共康中学,高中又到了北京西藏中学,然后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生物工程。大学时,扎西说因为叛逆,组过一个叫“雪域噬梦”的乐队,在学校附近的小酒吧有过些演出。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重金属摇滚风格。不过后来,他渐渐变得更喜欢把少数民族元素融合得很好的那些乐队。在北京的这些年,扎西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毕业后,本来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不过就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回来吧。他直接跳过拉萨就这样回到日喀则,在银行系统有份安稳体面的工作。
不过体制内的一成不变怎么可能禁锢扎西不安分的灵魂。业余时间他又做起了户外协会,初衷很简单,就是为宣传和发展自己家乡做点事。扎西说,前段时间他看《江孜印迹》实景剧时,看两回哭了四五次。为什么呢?在我们的追问下,他有些腼腆地说:感觉自己为家乡做得还很不够……户外协会现在有五百多会员了,免费入会,会员到日喀则扎西还要帮他们联系住宿之类。等上了千人,扎西打算再好好把资源整合一下。现在他时常要带队去日喀则还鲜为人知的一些景点。比如珠峰的五处美极了的地方:吉隆沟、樟木沟、嘎玛沟、陈塘沟、亚东沟。另外,户外协会跟各大旅游网络平台也有合作。前段时间,扎西刚带了蜂鸟网、摄影无忌的摄影团去拍照。扎西几乎把日喀则的角角落落都跑遍了,他说这边还有很多比已经非常著名的一些景点都美得多的地方,他十分看好日喀则旅游的发展,因为这里不但有海拔2000至5000米的各种景观,更有独一无二的深厚人文资源。
听扎西讲他和自己的藏族朋友领队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的是,可以明显地感到藏汉之间思维观念的不同。户外活动中,扎西比较头疼的是——汉族人不听劝。比如某次在佩估措,扎西反复强调在神湖边要守规矩,不能乱来。但还是有游客买了羊在湖边烧着吃、随意大小便之类。他们觉得扎西的好心劝告是出于恐惧心理。扎西对此非常无奈,因为他纯粹是为了游客的安全着想而已。结果,这几名游客的车果然出了事故。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像扎西这样的藏族领队在登山前都要煨桑供养山神,向其祈福。扎西希望游客进藏之前,一定要对藏族的文化信仰习俗有个基本的了解和尊重。采访进行到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在扎西现代时髦的衣着下,仍然是一颗拥有藏族传统文化的心。
正是因为这种藏族传统文化与信仰的熏陶,再加上现代教育,扎西的户外协会在活动中非常注意环保细节。他们给活动参与者发垃圾袋,如果是走有人维护的景区之外的非常规路线,他们会主动把沿路的垃圾都清理掉。以后他们还打算在所到之处张贴宣传环保的海报。另外,扎西也热衷于在活动中加入公益因素。他们给日喀则两所慈善学校都捐款助学。一所是已经比较有名和成熟的盲人学校。一所是孤儿院,由尼木次仁开茶馆维持,收养了20多名孤儿,还需要更多的关心和资助。
总的来说,次仁扎西给我们的印象是既现代又传统,既有根植于藏族文化的自己的见地,又向整个世界开放心胸。他说,随着日喀则的发展,好的不好的影响都在发生。外来文明与传统观念互相碰撞、影响、融合。最突出表现在人的思想的变化上。常规旅游路线地区的藏族老百姓已经变得很有经济意识。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这是时代的必然。变化的是世间的那些形式上的东西,比如语言、服装、饮食……而永远不会变的是藏族人民的信仰,对于出世间终极真理的追求。在这方面,外来文明——落实在每位到达西藏的人身上,也许反而会被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影响。
原标题:城市内外 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