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木工”到“大老板”
杨正林 崔士鑫 高玉洁   发布时间:2012-08-29 13:46:00   来源:西藏日报

  如果我们把八廓街冲赛康社区的每一处旮旮旯旯转尽,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条巷子、每一条街道都无不充满商品。冲赛康,几乎就是为商品而生。

  现年73岁的冲赛康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岗祖就出生在冲赛康社区。他记得年少时,冲赛康综合市场处是一片平坝子,当时这片平坝已小有名气,叫作“冲赛康甸塘”(“甸塘”就是平坝子的意思)。

  “冲赛康甸塘”是何时开始成为商业区的已不可考。岗祖记得他小时候,平坝子上会有一些卖牛粪、牲畜、陶瓷的零散商户。但平坝南角,现在的诺日桑商场的位置,则是已存在了近300年的珊瑚、蜜蜡、天珠和银器(例如“嘎乌”,随身携带的小型佛龛)等饰品的交易市场。

  “冲赛康里转一圈,就像走遍了全世界。”此言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能概括冲赛康内包罗万象的情景。

  在距离大昭寺300米处的八廓北街冲赛康居委会,有一家丹增藏传古玩店,它是岗祖的大儿子丹增经营的一家店铺。现在这家有90多平方米的店铺,固定资产已达300万元,年创收60多万元。

  提起丹增的创业故事,还得从头说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八廓街冲赛康社区的居民,为了生计,丹增按照父亲的安排,11岁就到城关区家具商场当木工,学着制作藏式家具。

  “当学徒的日子非常艰辛,师傅的话就是圣旨,不能违抗,否则他就不会把真正的技术传授给你!”17年的学徒生涯,使丹增的木工技艺一天天成熟起来,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变成一名名副其实的木工。他说,即使到现在,什么木工活他都会做,木工会使用的所用工具他都会使用。

  20世纪80年代末,当木工的丹增即使没日没夜地劳作,他一个人的劳动收入还是不能满足8口之家的生活所需。看着八廓街熙熙攘攘的人流,丹增遂萌发经商的念头。经过与见世面较多的父亲商量,丹增就在八廓街的石板路上摆起了地摊,经营奶渣、酥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创收补贴家用。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西藏旅游的“井喷式”发展,经过摆摊经历的种种磨炼,已经略懂经营的丹增,决定向银行贷款20万元,从事旅游纪念品经营,主要销售对象是到拉萨来的游客。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甘甜的回报。不到两年时间,丹增就还清了所有贷款,并且手头上略有富余。2005年,丹增决定与来自青海的小伙子敏拜克合伙,双方各投入资金40万元,开办两间门面,主要经营藏传古玩和旅游纪念品。

  正如藏族的谚语所说,“没有财产和奴仆不要紧,有聪明可靠的朋友就行。”本着诚信经营宗旨的丹增,与合作伙伴相互信任、互相帮助,生意越做越大,财富也逐步得到积累。

  富裕起来的丹增,没有忘记穷乡亲,他决定拿出一部分积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当雄地震等,他积极带头捐款;他筹资建设“爱心超市”,让社区贫困群众衣食无忧……10年来,丹增带头捐款累计30余万元。 2006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自己成长的每一步,丹增总认为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已担任26年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的父亲的培养和信任。

  今年已73岁高龄的岗祖,始终给孩子们做榜样。除经常指导教育经商的大儿子丹增、参加工作的小儿子尼玛外,岗祖与二儿子边巴一起,于1991年成立拉萨市人力三轮车公司,购买了607辆人力三轮车,出租给全区27个县、28个社区(村)的贫困对象经营。岗祖计算说,按每辆每年三轮车养活3口人计算,拉萨市人力三轮车公司每年养活近2000人。

  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岗祖对孩子们的要求非常高,随时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他说,对于孩子,无论经商的也好,参加工作的也好,都要听党的话,都要诚信经营,更要有一颗随时为人民服务的心。作为一名历史的见证者,岗祖告诉记者,将在有生之年带着孩子们,继续做强家业,继续帮扶群众,让党员的形象永远“亮”在群众心中……

  历史与特色:

  “八廓”意为“中间的转经圈”——相对于大昭寺内的“内转经圈”(囊廓)与包含布达拉宫等在内的“外转经圈”(林廓)而言。八廓街是随着大昭寺的创建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塘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其中,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这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一些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这就是最初的八廓街。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藏地佛教传播中心。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功德无量。八廓街逐渐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外转、中转、内传)之一,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等。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吸引了来自汉地、蒙古、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客,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