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藏族士官的幸福人生
   发布时间:2011-08-03 16:09:00   来源:中国军网

   岷江河畔,孜岩山下。一个并不显眼的小山丘,因为横贯着一个二十来米长的矩形天线而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陆航某飞行训练团东远台站所在地。一缕晨曦穿过树林照在一名士官身上,他打开机器,导航信号随即发出,一架架直升机或盘旋升空,或安全返航,一天紧张的导航工作开始了。

  他,就是刚刚从“总参优秀士官优秀大学生士兵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载誉而归的台站站长杨小平。

  三级军士长杨小平来自四川甘孜州一个贫困的藏族山区。这名藏族战士在这偏僻的台站值勤生活了9年,把原本荒凉的台站建成了“世外桃源”,先后保障4余万架次各类飞机的安全起降,没出一点差错。他先后6次被总参和陆航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被评为优秀士官,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这是怎样的一名战士?他有着怎样的思想境界?我们拾阶而上,推开那扇门,走进这名藏族士官的内心世界。

  “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上,我就要让组织一百个放心。”

  1993年,杨小平参军入伍,成了陆军航空兵的一员。他很快发现,组织对他这个藏族战士很照顾,啥好事都想着他。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到机关,当了一名电工。不久,有一个到北京学习的名额,大家都想去。可团里把唯一的名额给了杨小平。有一名战士不服气,就去找团首长理论,团首长说,少数民族战士优先,这是我们团历来的规矩。
杨小平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组织的关爱。通下水道,他脱了衣服就往下面钻;修电路,他搬来梯子就往高处爬……大家都很快喜欢上了这个闲不住的小伙子。

  2003年,东远台站换岗。当时台站偏僻不说,生活条件也不好,没人愿意去。正当连队为此事发愁的时候,杨小平推开了连队领导的门,拍着胸脯说,我去!

  就这样,杨小平与这个台站紧紧地连到了一起。
  刚到山上时,台站只有几间土坯房,站外杂草丛生,野鸡乱飞,吃水全靠肩挑,电要自己发。妻子肖虹很不习惯,说什么也要下山。杨小平一把拉住妻子的手:“既然来了,那就不能打‘退堂鼓’,这是我的新单位,也是我们的新家。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让它旧貌换新颜。”

  改造台站的工作打响了。一棵树、一盆水,栽花植树;一锹土、一镐石,开荒铺路……不到半年时间,看着成群的鸡仔转着她转,菜地里挂着长长的黄瓜、豆角,肖虹笑了,可一回头,看到杨小平又黑又瘦、满头大汗在那里忙活着的情景,她又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杨小平说,台站能有今天的面貌,夫妻俩努力是有的,但更离不开组织的帮建。杨小平指着地板砖说,“这是2006年总参暖心工程给铺的。”打开厨房的冰箱说,“这是前不久总参陆航部领导来哨所时给买的……”

  “组织上对我们好着哩,啥都替我们想着。”他说:“原来崎岖的山路变成了石板路,自来水通了,电通了,各种电器也搬到了山上。组织对我这么好,我无以回报,那我就把台站的每一件事都干好,让组织一百个放心。”

  杨小平把台站的收拾得井井有条,没让领导操过心。台站离连队十余公里,却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和连队一样播放起床号、操课号、熄灯号,他每天都把军装穿得齐齐整整的。他说,台站虽然只有我一个兵,却是部队的一个建制单位,那就得和连队保持一样。

  可毕竟远离连队,天天闻机声,夜夜一盏灯,大眼瞪小眼,山上数星星,台站日子的确很单调。他说,9年的朝夕相处,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再说,每年三、四月份,桃花盛开,绿树成荫,别人都说他这里是“世外桃源”……看得出,这里的一切都融入了他的生活。

  “台站就是我的战位,能守住一块阵地我感到很光荣。”

  在常人眼里,台站的生活风平浪静,可在杨小平眼里,随时都面临着考验。杨小平说,台站的状态只有两种,那就是发射信号和准备发射信号。只要一声令下,他就以最短的时间冲进机房,打开机器,为各类战机起降发出特定信号,并确保信号稳定。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许,杨小平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他一跃而起,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到机房去,看机器有没有受到损伤。

  消息很快传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他从电视上看到,海、陆、空全面启动,各路人马迅速集结,一场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正全面展开。

  就在此时,一道命令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战位,那就是随时准备为救灾的首长专机、战机和其它各类飞机提供导航。

  在随后的日子里,杨小平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机房里。随着导航信号的发出,一架架飞机腾空而去,他知道,部队到了,灾区人民就有吃的穿的了。那段时间,杨小平吃住在机房里,夜以继日的劳作让他疲惫不堪,可杨小平觉得能为救灾出份力、尽份责,能守住一块阵地,他感到很光荣。

  该团政委范文说,杨小平很不简单,他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为了这个极致,杨小平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的。
  刚入伍时杨小平的文化程度不高,面对深奥的导航知识和复杂的操作规程,他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连队领导没有放弃他,给他买来了高中课本,专门安排一名干部给他补课。

  面对官兵期待的目光,杨小平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给自己制订了“苛刻”的学习计划,他要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晚睡一个小时……几年坚持下来,他学习掌握了电工基础、模拟电路、通信原理等知识,还自学了无线电通信专业的本科课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艰苦努力,他很快成为业务技术骨干。到台站工作时,他还能进行一些技术革新。

  地阻偏高是困扰东远台站多年的技术难题,连队专门请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攻关,但都没有拿出更好的办法来。地阻偏高虽然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得到平衡而不致影响信号质量,但长期下去会对机器造成一定的损伤。

  到台站没多久,杨小平下决心攻下这个难题。他掘开地基,仔细研究各种成份,找到了岩石和高电阻的土壤是造成地阻偏高的“罪魁祸首”。杨小平着手进行改造,他将岩石敲碎搬走,从山下一筐筐背土回填。同时,他在土壤中加入了大量食盐水,使地阻由原来的20欧姆一下子降到1.6欧姆,难题迎刃而解。

  9年间,他和妻子组成的这个夫妻台站先后保障了4余万架次各类飞机的安全起降,没出一点差错,台站年年被评为先进台站。

  “有能力为他们做些好事,我感到很幸福。”

  杨小平是靠着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成长起来的。小时候他经常说:“长大了我也要帮助别人。”在从一名贫困山村的藏族青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后,他决心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小平认识了一个叫陈文兴的残疾人,他家境贫困,妻子早逝,一双儿女辍学在家。当他来到陈文兴家,看到半山腰上那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和一对年幼无助的儿女时,杨小平一下子想起了童年的经历,心酸得掉下了眼泪,他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3OO元钱,全部塞到陈文兴的手里,告诉他一定要让孩子接着上学。从那天起,他就和这对姐弟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杨小平还只是个义务兵,一个月也只有100多元的津贴,家中父母年迈多病,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即便如此,杨小平还是坚持每年挤出300元作为两个孩子的学费。杨小平转志愿兵后,除了负担姐弟俩的学费外,每个月还资助他们200元生活费。

  结婚后,妻子没有经济来源,每月的1000多元的工资让他们很拮据。为了两个孩子学费,他和妻子特意做了个“爱心桶”,每人每天从生活费中省出一元钱,作为爱心捐款放入桶中。他们约定,无论开销多么紧张,爱心捐款一分钱也不能动,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结婚10年来,杨小平很少带妻子上饭店吃饭,也很少给妻子添置像样的衣服和首饰。

  2004年9月,正在上学的陈红突然被一种叫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疾病击倒,这种很少见的神经性疾病随时就有可能夺取陈红的生命。望着生命垂危的陈红和急需的几万元的治疗费,杨小平心急如焚,他四处借钱,可缺口仍然很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向新闻媒体求助。地方报纸作了《少女垂危,藏族兵哥哥爱心接力》等专题报道,社会各界踊跃捐款,陈红的病终于得到了控制。出院的那天,陈文兴拉着两个孩子要给他下跪,杨小平一把扶着他们,和一家三口紧紧地拥在了一起,那一刻,杨小平流泪了。

  杨小平说,有能力为他们做些好事,我感到很幸福。

  在杨小平的影响下,该团官兵掀起了一股爱心潮,与地方贫困学生结成了10余对帮扶对子,“每人每月5元钱,资助失学儿童返校园”活动已待续了6年之久。


(责任编辑:西言)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