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松茸“捡拾”生活的藏民阿五
胡子   发布时间:2010-09-27 11:15:00   来源:腾讯网

  藏民阿五所在的香格里拉建塘镇吉迪村,是一个拥有500多户藏族人家的贫困村,平均海拔3300米,与周边山林落差接近800米,每年7月中旬至9月末的松茸采集是村民全年主要经济来源。

  “全家能动的都上山,运气好的这两个月能捡1万多元”,村民们这么说,他们称采松茸为“捡菌子”。

  除了“捡菌子”,吉迪村民还会在农闲时去县城的建筑工地打工,挤牦牛奶制作酥油和奶渣卖,这些收入一般只够抵消生活开支。至于田里的青稞和菜籽等作物,是自家口粮,“卖不得几个钱”。

  阿五今年38岁,高原日光的常年照射和风雨的雕琢,在阿五皮肤上留下岁月深深的刻痕。和许多同龄的村民一样,阿五已经抱了外孙女。阿五的大女儿珠玛拉次19岁,结婚三年,按照当地“老大不出门”的风俗,同村的姑爷“倒插门”在家;二女儿今年17岁,在县城上中专,借住在亲戚家。“暑假也在家捡了一个多月菌子,差不多把她一学期的学费挣出来了”,阿五说。

  阿五家的藏式大宅,高大宏伟,比我们在其他几个藏村见到的都气派。村子里其他农舍也是如此。陪同的翻译说,藏民的习俗不存钱,有余钱就会盖房子置办服饰,视为传家的财富;二是捐给寺庙,视为功德。

  阿五家没有贵重的藏族服饰,宅子是2008年建的,耗资10多万元,多为建材装饰费用,人工基本自家和亲戚出。“这些墙”,翻译说,“就是他们自己一层一层夯出来的”。

  而建房子的钱,基本是全家捡菌子“捡”来的。

  “这些年不行喽”,阿五说。

  在阿五的记忆里,小时候松茸就是平常的蘑菇,家家捡了当菜吃,包饺子,吃不完的晒干留着冬天吃,奇香扑鼻。后来日本人发现了迪庆松茸,从此香格里拉松茸声名鹊起,“好的一公斤能卖一两千,一般的也能卖八百元。一家一天能捡两到四公斤”。村里各户相继起了大宅。

  虽然松茸一直是欧日宴席上品,但迪庆松茸前些年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出口日本。据说广岛遭原子弹轰炸后,松茸是废墟上第一种生长出的菌类,复苏速度超过当地所有植物,日本人相信松茸能够抵御辐射,视为进补珍品。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日本松茸进口大幅下滑,迪庆松茸价格随之暴跌。

  “现在好的也就六十,一般的四十一公斤”。阿五说:“那也舍不得自己吃了”。

  松茸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林地带,采摘的辛苦可想而之。每年的采摘期不到三个月,可以说产量是相对固定的。每年辛辛苦苦多采个一、二十几公斤只不过是加法,不断下跌的价格是乘法,决定了阿五家收入多少。

  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阿五全家起早贪黑的捡菌子,松茸长势最旺的8月,几乎每天三四点就吃饭上山,中午下山吃饭,再上山,下午吃点青稞糌粑,忙到太阳下山才回家吃晚饭。正值青稞成熟时节,家家吃完晚饭还要下地收麦子晾麦子,村民们山上山下、灶台地头的穿梭着,“几乎啥时候出门都能见到人”。

  松茸价格逐年下跌,吉迪村民们更加卖力的捡菌子,满山遍野犁地一般的找。村里每家都买了摩托车,家庭成员分工明确:骑车坐车的去远处山里捡,其他人在近处捡。

  即便如此,阿五也改变不了经济收入的缩水。

  阿五盼着日本松茸进口的回暖,价格的回升。“将来价格好了有了钱,一定把外孙女培养出来”,阿五说,“捡菌子的日子太苦了”。
采松茸的苦,卖松茸的焦,不愿放弃这份收入和希望的纠结,让村里这些生性淡定的藏民多少有些迷茫疲惫。田间地头,山里路上,这些已经当了爷爷、外公的山里汉子听着都市痴男怨女们的欲罢不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说你把歌词里的情啊爱啊换成松茸看看,几个汉子侧耳听了听,咧嘴乐了,颇以为然。

  离开村口那株大树的时候,吉迪村的村民们正围着三个收松茸的老板,七嘴八舌的讲着价,争论着菌子的品质。远处三两辆摩托正飞驰而来,而路边一长串的摩托停成一遛。不知道谁的摩托,廉价的音响震天响的放着慕容晓晓的《爱情买卖》。

  阿五还在那和着曲子用松茸改歌词,却总觉得对不上。我对阿五说:阿五哥,认真你就输啦。

  于是阿五就更想不明白了。

 

(责编:丁丁)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