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黑陶的前世今生
尙久丹   发布时间:2010-09-18 08:04: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郭军华正在制作黑陶
郭军华正在制作黑陶  尙久丹/摄

  从迪庆到尼西正在修路,郭军华开着越野车带着我们一路颠簸着行驶,车轮在泥水里翻滚,溅得照后镜上全是泥点。一路上,我并不敢与他多谈,因为担心路况不好,交谈会让他分心,但他仍然会贴心地向我这个初访者介绍沿途的风景和地名。

  郭军华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藏族汉子,尼西乡汤堆村人,眉头中间有条深深的皱纹,说起话来总是微笑着。去年,他刚刚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的传承人。

  尼西是个美丽的藏语名称,“尼”表示太阳,“西”意为出生,两字合一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她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西北部。

  在尼西,18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黑陶制品,尼西汤堆村人大部分都会制作这种黑陶。用黑陶器皿烹制的食物色鲜味美,从古至今这里家家户户都喜爱使用黑陶,在大雪封山的严冬里,用找到的有限食材炖一锅杂烩,温暖而又珍贵。郭军华的父亲叫格玛定主,是与孙诺七林老先生齐名的黑陶大师,从小郭军华就跟着父亲学习黑陶手艺,十几岁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手艺。不久前,父亲因为癌症去世,临走的时候他拉着郭军华的手,只说了一句——一定要让黑陶手艺传承下去。

  为了父亲的遗愿,郭军华没有从事别的工作,就在尼西开了家藏族黑陶制作技艺传习所,一边培养村里年轻人的黑陶手艺,一边为黑陶的传承发展而努力。在他的藏族黑陶制作技艺传习所里,整齐摆放着200多件各式各样的黑陶工艺品,沉稳的黑色中透着古朴,花纹精致大方,很多游客会慕名前来观赏和购买。

  这些黑陶制品都来自汤堆村民们之手,每月25日之前,村民们自己制作的黑陶产品会送到郭军华这儿,一个月大概有2万件的黑陶制品。28日郭军华给乡亲们结账完毕,然后开始跑销售。目前他的黑陶主要销往省内各旅游景点,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

  制作黑陶其实并不简单,先将材料筛选、淘洗、晾晒后制成的泥胎,然后在通风处自然干燥,当内部阴干之后,就可以放在日光下晾晒。烧制时使用露天平地堆烧的烧纸方法,整个过程大约一个半小时,烧陶人站在熊熊的烈火旁,忍受着扑面而来的热浪。

  土陶烧制约一小时后,将准备好的大量锯木灰倾撒盖在坯体上,木屑的闷盖造成火堆内部缺氧,形成有机碳素的渗透。正是焐熏的关键工序,赋予了尼西土陶沉稳、凝重的墨色。

  在郭军华手里,父辈的黑陶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名气也越来越大。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想继续做些开拓。他想到与当地酒厂合作,开发黑陶酒瓶产品。考虑到目前的黑陶产品会透气渗漏,长期装酒不合适,为此他专门去了趟景德镇和美国进行考察,这是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趟考察让他拓宽了思路,他开始思考在黑陶酒瓶制品中进行材料改良,通过加入釉避免在长时间的盛酒时透气渗漏。

  这一发现让郭军华兴奋异常,他离自己的想法又迈进了一步,但高兴之余,釉的来源又成了问题。为此,他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告诉他,只要釉能与尼西土陶顺利结合,说明当地一定产这种物质。

  专家的话给了郭军华莫大的鼓励,他开始着手在当地寻找这种釉。他说,将来如果黑陶酒瓶产业顺利开发,可以带动全村妇女都行动起来制陶,既可以创收,同时也传承了黑陶技艺。

  如今的郭军华才39岁,正是有魄力有想法的年纪,他的儿子目前上高三,但也已经掌握了黑陶的基本制作技艺,可以想见,通过几辈人的智慧和努力,尼西黑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会更加光明。

(责编:卓嘎)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