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之路很长,但我们会坚持
山鹰社队员攀登雪山
从1990年至今,山鹰社曾先后11次赴西藏登山,包括1992年和1998年攀登念青唐古拉中央峰,1995年与日本福冈大学联合攀登宁金抗沙峰,1998年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2000年和2005年攀登桑丹抗桑峰,2001年尝试技术型山峰穷母岗日,2002年攀登希夏邦马西峰,2004年攀登启孜峰,2007年首登甲岗峰,以及今年攀登的卡鲁雄峰。
记者:目前大学登山社团有很多,你觉得普遍的环保意识怎么样?
王正:大学生一向都愿意充当环保的先锋。我们的队员在出野外活动时,看到路上的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带走。我之前跟中国农业大学的登山队聊过,他们在登山的时候看到别的队伍留下东西,也会帮助带下来。但实现环保登山,仅仅靠我们大学生以身作则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你觉得还缺的是什么?
王正:相关的政策还不完善,对环保登山的监督还不够。国内登山管理办法上虽然提出对登山队妥善处理垃圾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缺乏监管与引导,只靠登山者的自觉难以达到目的。而且环保概念在大众中的普及也很欠缺,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规范还不清楚。
对于我们高校登山社团来说,还需要更多的引导与支持。就比如说回收路线绳这件事,对撤绳组的实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且所有的行动都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行动对大学生登山队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所以要实现环保登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会坚持走下去。
记者:国外在这方面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么?
王正:拿北美最高峰麦金利来说,他们对环保登山的监管很值得借鉴。麦金利的管理站每年会接受预约,将攀登的人数控制在1500人以内。对所有前来登山的人,管理站还会对大家进行培训,教大家如何回收垃圾、处理粪便,并且发给大家装垃圾和粪便的袋子。
在山上他们有管理员实施监督,发现违规处理垃圾的,轻者处以罚款,重者取消攀登的资格。下山后管理站还会对队员带下来的垃圾称重,与上山前的称重进行对比,如果不符合要求也是要处以罚款的。
我觉得通过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国内的登山者在环保登山方面做得绝对不会比国外的差,但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正确的引导与规范,麦金利管理站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雪山环境
山鹰社登山队的队员们
西藏拥有众多的雪峰峻岭,三个月前,南京理工大学登山协会的大学生们刚刚成功攀抵西藏6206米启孜峰峰顶;两个月前,中国人民大学登山队7名队员成功二次登顶海拔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
记者:各大高校的登山社团彼此之间会交流环保经验么?
王正:会,像清华、北航、农大、林大很多高校的登山队攀登归来后,我们都会聚到一起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种交流主要以报告会的形式,但还可以更多样。以前我们办过户外技能大赛,将来我们准备专门以环保为主题举办类似的赛事,通过比赛的形式交流环保经验和技术。
记者:作为登山社团,你们怎样让社团外的学生们关注雪山环保?
王正:这次攀登卡鲁雄峰回来后,我们举办了一场登山报告会,对“零垃圾”攀登进行了总结,并将这种理念展示给兄弟社团和学校的其他同学。另外,近期学校的社团大观园活动将主题定为“环保与低碳”,到时候我们会带上这次登山带回的路线绳和雪锥,在现场进行展示,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登山。
后记:
不经意间,90后逐渐成长为社会新一代环保登山的践行者,他们对于雪山生态保护的深刻理解,以及年轻人特有的执着精神,让人感动。
采访结束后,我偶然读到山鹰社成员鲁文斌写的小文,是描写在卡鲁雄峰上整理垃圾时的情景,“待欲撤营,则聚众而分类。纸巾烟蒂,其身不可不脏;腐菜烂果,其味不可不臭;绿油黄汤,其色不可不奇;目视耳闻,手捏脚踩,天地万物之恶心莫过于此。众人围垃圾而坐,七手八脚,群魔乱舞。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便在此时,方知孰为患难友,孰为酒肉交。”读着文言文写成的总结,不得不佩服这字里行间的才情,仿佛看到眼前有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坐在雪山上,七手八脚地整理垃圾,辛苦却快乐。
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队员们下山前进行垃圾回收分类
附:北大山鹰社攀登卡鲁雄峰的“零垃圾”措施:
第一阶段:北京-拉萨-卡鲁雄大本营
1、配合攀登计划,制定精简的后勤计划,减少带上山的物资,避免浪费。
2、在拉萨购买后勤物资时,选择塑料少、包装精简的食品。
3、物资的运输使用驮包、背包等可多次使用的装备,少用麻袋、塑料袋。
第二阶段:卡鲁雄大本营-卡鲁雄-卡鲁雄大本营
1、大本营的措施
(1)安排1人监督“零垃圾”措施的贯彻。
(2)大本营建立在距离水源至少60米的地方,尽量避免践踏草地。
(3)不采摘雪莲、红景天等高原植物,不影响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
(4)在本营实施垃圾分类,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每大类下分小类用麻袋分装,每天安排专人整理归类存放,待下山时运走。
(5)清洗厨具时,将水拿到距离水源至少60米以上的地方,用少量可生物分解的肥皂,不用合成洗涤剂。用筛网过滤洗锅水,将水分散洒在地上。
(6)在距离水源、营地至少60米的地方挖坑建厕所。卫生纸装入垃圾袋,攀登结束时运下山。大便不运下山,深埋处理。
(7)禁止在水中丢弃任何物品。
(8)不焚烧任何垃圾,可降解的垃圾也运下山。将分类的垃圾打包。
(9)称量大本营生活产生的各类垃圾的重量。
2、本营以上的措施
(1)每组登山队员安排1人监督“零垃圾”措施的贯彻。
(2)每个帐篷内有人专门负责收拾垃圾。
(3)每个登山队员配备一个垃圾袋,在攀登途中不留下任何垃圾。
(4)便溺使用的卫生纸,装入垃圾袋带下山。
(5)回收所有攀登用品,除了少量下撤途中必不可少的岩钉、雪锥,尽可能将所有路线绳、路线旗带下山。
(6)大本营以上产生的垃圾,带到大本营后分类处理。
(7)称量大本营以上活动产生的各类垃圾的重量。
第三阶段:卡鲁雄大本营-拉萨-北京
1、将所有垃圾运回拉萨。可回收垃圾卖给垃圾回收站,不可回收垃圾交给垃圾处理厂。
2、总结"零垃圾"各项措施。
(责编:阳光)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