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登山队登顶卡鲁雄峰
2007年7月20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6444米的西藏甲岗峰。为了保护甲岗峰的原始生态环境,山鹰社在攀登前提出“绿色攀登”的口号,尽一切可能减少带上雪山的垃圾。
2010年7月29日,山鹰社16名队员成功登顶海拔6674米的卡鲁雄峰,并首次提出“零垃圾”登顶。为了在途中不留下任何垃圾,每组登山队员都安排了专人监督环保情况。
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19岁,“90后”成员占到了30%。
近些年,随着北大、清华、人大、中国地质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大等各大高校登山社团不断涌现,大学生俨然成为登山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在不少人眼里,这些90后的大学生还是不懂事的小小孩,然而这群年轻人在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上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更可贵的是,他们对于攀登时的雪山生态保护,有着比一般社会人更多的关注。
北京大学山鹰社社长王正,不久前刚带着他的社员从西藏卡鲁雄峰攀登归来,对于环保登山,这个90后社长有着自己的思考。
山鹰社社长王正
从“绿色攀登”到“零垃圾”
卡鲁雄峰,被西藏当地人尊称为“智慧女神”。从顶峰眺望,卡鲁雄峰周围有6座7000米的山峰和20余座6000米的山峰。今年7月出征卡鲁雄峰前,北大山鹰社在2007年攀登甲岗峰时提出“绿色攀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零垃圾”攀登。
记者:从“绿色攀登”到“零垃圾”,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
王正:2007年攀登甲岗峰时,由于这是一座在官方记录中没有任何登山队攀登过的山峰,因此我们提出绿色攀登计划,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我们上山前会将所有物品重新包装,减少白色垃圾带上山;将登山时产生的垃圾全用布袋分装,每天安排专人整理垃圾;不用合成洗涤剂,代之以碱类或天然肥皂;不焚烧任何垃圾:下山时,厕所深埋等。
今年我们提出“零垃圾”攀登卡鲁雄峰,这既是山鹰社绿色攀登的延续,又是对中国登山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零公里行动”号召的一种响应,希望一起倡导垃圾分类,呼吁更多人关注雪山环保。
记者:为什么一直这么关注和强调雪山环保?
王正:因为2006年山鹰社攀登过新疆博格达峰,这座山峰就是由于游客和登山者的活动,造成了沿途生活垃圾污染和严重的植被破坏现象,频繁的人为活动加速了博格达峰冰川消融,所以目前这座山峰不得不采取将每年登峰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的措施。
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自我恢复能力差,登山时产生的垃圾污染会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影响。对于西藏而言,发展经济很大一部分靠旅游业,要想开辟户外运动、登山旅游作为长期事业,就必须要减少攀登等人为活动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否则将来就没有山可以登了。
记者:这次攀登卡鲁雄峰真的能做到“零垃圾”么?
王正:没有绝对的“零垃圾”,因为攀登雪山是一项有危险的运动,所以我们所有的环保行动是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力而为。我们会尽量将登山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降解垃圾全部带走,但也有些涉及安全的,比如最后回收路线绳。这个过程是有一定危险的,队员不但要拆下保护站和路线绳,还要将它们背到山下的大本营,它对撤绳队员的技术和体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记者:其他登山队一般都回收路线绳么?
王正:很多队伍在登山中是不回收路线绳的,这次攀登中我们就发现了之前的攀登队伍在山上留下的路线绳。但我们的队员通过努力,除少量下撤途中为保障队员安全必不可少的绳套之外,撤下了所有路绳和冰锥,以及大部分路线旗和和雪锥,之后全部带回北京。
记者:你们这次攀登卡鲁雄峰一共带回了多少公斤的垃圾?
王正:除了下撤途中保证安全必不可少的少量装备外,我们共带回了超过258.5公斤的垃圾,带回了所有路绳(共2100米)、冰锥(共18个),以及92个路线旗(原带了100个)和36个雪锥(原带了40个)。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