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民间——情人般的木碗
   发布时间:2011-02-14 15:37:00   来源:中国西藏之声
  丢也丢不下.

  带也带不走;

  情人是木碗该多好,

  可以揣在怀里头。

  这首情歌很出名,既表现了热恋中他(她)的矛盾心情,也生动地道出了藏胞和木碗的关系。


木碗(百度图片)


与藏民形影不离的木碗(百度图片)

  平民时刻不离木碗

  藏族人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是人各一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夫妻不共碗。出外旅行,将木碗擦拭得干干净净,或用舌头舔干净,绸布包裹,揣在怀中。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人死之后,还用木碗斟满茶酒供在遗体前。

  贵族也随身带着它

  不但普通人随身带木碗,达官显贵也不例外。往日噶厦的高级官员,随身携带木碗,既是一种装饰,又是官阶大小的标志。俗官挂在腰边的餐具叫“贾赤布雪”。“贾赤”是汉式切肉小刀;“布雪”是装在缎制套鞘里的木碗。在各种聚餐的场合,贵族们都会拔出小刀切割大块的牦牛肉或绵羊肉,掏出木碗饮酥油茶或喝碎肉“土巴“僧俗官员早晨朝见达赖喇嘛,每人照例被赏赐三碗酥油茶。他们一边聆听达赖或摄政的训示,一边不停地用木碗饮茶。喝过茶,四品以上的官员还能得到一勺酥油红糖人参果米饭。官员们小心翼翼地装进木碗,再以绸布包裹严实,带回家当成宝贝一样与妻子儿女共享。

  木碗是寺院的标志

  不同寺院的僧尼,使用的木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木碗既是时刻不离身的餐具,又是识别所在寺院的标志。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僧人们所用的木碗各不相同。你想知道他是哪个寺庙的僧人吗?瞧瞧木碗就明白八九分了。许多勇武好斗的僧人,木碗既不揣进怀里,也不装进碗套,而是抓在手里,如同拳击运动员的拳击手套一般。寺院或传召法会施粥,僧人们听到信号即争先恐后奔向粥锅,先来者用木碗朝附近的廊柱,敲出清脆的一击,宣告自己是无可争议的优胜者。有时各不相让,僧人们混战一场,木碗又成了得心应手的武器,在光溜溜的脑袋上砸得“砰啷”“砰啷”响。

  叫花子也有木碗揣在怀

  旧西藏的铁匠、陶工、屠夫、猎户的木碗更不离开身,因为在那个时代,他们被当做贱民、黑骨头、不可接触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不能和别人共坐一个垫子,更不可能存一个木碗里饮酒喝茶。假如没有自己的木碗,连茶也喝不到、饭也吃不上,只能挨饿。

  叫花子再穷,也有一只破木碗。他们沿街乞讨.或在衔头坐等主人赏给食物或茶水。乞丐都会从怀里掏出木碗来接,绝不用主人的碗吃喝,当然主人也不让他们用自己的碗。

  说唱艺人的木碗似海深

  民间艺人的木碗是非常讲究的。他们一边表演,一边拿出木碗请求观众给予赏赐。折嘎说唱艺人的木碗往往又大又深,他们有专门赞颂木碗的唱词,大意是这样的:“哈哈!我这随身的木碗,名叫‘丁争宁珠’(即使人惊心动魄之意),打茶阿妈的茶桶,没有它这么深;酿酒阿姐的酒坛,没有它这么大!”

  一只上等木碗值十头牦牛

  西藏的木碗种类很多,价格差别极大。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察牙’’分措那“察牙”和云南中甸“察牙”;“纳抛”木碗大都出自阿里地区。这两种木碗,都是用整块的树根或树瘤车出来的,因此十分名贵。“察牙”木碗有天然形成的花纹,并且色译鲜艳。由于根瘤的木质不同,年代远近各异,花纹又分磷火纹、猪鬃纹、猫头鹰眼纹等,藏族人得到一个,往往爱不释手。据说一个上等“察牙’’木碗,可顶十头牦牛的价钱,一个中档“察牙”木碗,也要用两三只绵羊交换。

 

(责编:阿菌)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