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了拉萨市城关区团结新村一个宽敞明亮的小院门前。前来开门的是一位小姑娘,接着从厨房里走出了腰里扎着藏裙精神爽朗的家庭主妇,她就是我要采访的对象——次仁玉珍。说起她在北京的汉族家人,今年已69岁的次仁玉珍激动幸福之情仍溢于言表。
汉藏姐妹情谊深
次仁玉珍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刚解放时西藏非常贫穷落后,加上自幼丧母,她所受的苦可想而知。然而,上天又眷顾她,给了她一个十分温暖的家庭。50多年前,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刚刚成立不久,14岁的她便从遥远的西藏日喀则来到首都,进入了这所大学的预科二部上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北京当地的一位汉族女中学生王丽华。一来二去,两个不同民族的小姑娘便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于是,王丽华便把次仁玉珍带到了家里。
当时普通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也挺困难,再加上丽华家的兄弟姐妹又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他们一家人谁也没有嫌弃过这位远道而来的藏族小姑娘。这个虽然不富裕却极富亲情的大家庭特别温馨,次仁玉珍一踏入这个家的大门,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股暖融融的亲情扑面而来,以至于让这个素不相识的藏族小女孩儿心头一热,竟然对着丽华慈祥的父母脱口叫出了“阿爸、阿妈”!这一叫使得丽华的全家一下子把次仁玉珍当成了自家人。
汉族妈妈献大爱
就这样,次仁玉珍在北京有了一个无比温馨的家。几乎每个周末她都得回去,要不然老阿妈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特别惦记她。每次回家,丽华有什么吃的,她就有什么吃的;丽华有什么穿的,她就有什么穿的,只会多不会少。老阿妈念及次仁玉珍远离家乡,从小缺少父母疼爱,加之学校的伙食再好也比不上家里,所以,有什么好吃的,老阿妈总是想法给这个女儿多留点儿。
慢慢地,次仁玉珍对这个家变得十分留恋起来,每个周末回家,老想多呆会儿。可是老阿妈总怕天黑了,一个女孩儿在路上不安全,老催她返校。还不时给她一些零花钱,让她坐公共汽车。次仁玉珍也特别懂事儿,总是偷偷一溜烟跑回学校,省下那几角钱,下周回来时买上几斤西红柿,带给全家人吃。
即使后来到了困难时期,每个人每月才20几斤粮食,不够吃,老阿妈不但没嫌弃她,反倒更加心疼这位藏族小女儿了,老怕她受委屈。次仁玉珍毕业返回西藏后,北京的汉族父母也先后离开了人世,但这两个家庭一直保持着联系。
饮水思源尽孝心
次仁玉珍的汉族父母如此疼爱她,她也不含糊,把这个北京家人对她的爱深深埋藏在心里,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回报这个家庭。她把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拿到的工资,一分不少全部寄给了北京的这位汉族妈妈。
几十年来,她始终没有忘记北京的家人。开始是书信不断,用鸿雁传递着彼此的思念。后来,有了电话,更是逢年过节互相祝贺,大事小事少不了汇报。
次仁玉珍一旦来内地出差,总是首先看望北京的家人。北京的家人对这位西藏家人也总是关怀备至,点点滴滴都体现出家庭爱、民族情。而每次离开北京,次仁玉珍都是眼含热泪,难舍难分。
血脉相连传千古
老阿妈去世之后,王家的大姐接过了母亲手中的接力棒,率领全家的兄弟姐妹继续照顾次仁玉珍和她的家人。这两个相隔数千里的藏汉家庭关系更密切了。
再后来,生活好了,手里有了点钱,在北京的王大哥竟然千里迢迢自费来到西藏,代表全家专程看望这位藏族小妹。一时间,次仁玉珍居住的小区都传开了,说是玉珍家的北京王大哥来了。亲朋好友热情接待,久别重逢的兄妹更有叙不完的相思情。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王大哥的西藏之行还带了儿子,他说,这门亲戚不能断了!正像王大哥十分中肯地说的那句话一样,藏汉本是一家人。他说,这是他从资料里查出来的;而我,则是从他们两家的动人故事里深深感受到的。
在雪域大地上,各族人民情同手足,次仁玉珍和北京的亲情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走出次仁玉珍的家门,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啊,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责编:阿菌)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