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万玛才旦 万玛才旦供图
2005年,在一部没有专业演员、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缭乱眼球的特技,只有大量长镜头和藏语对白的影片——《静静的嘛呢石》频繁登上各大电影节的获奖榜单之后,藏族导演万玛才旦逐渐进入观众视野。随后,2009年,他的第二部故事片《寻找智美更登》又同样好评如潮。今年9月,其新片《老狗》顺利杀青,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
这三部电影均在万玛才旦的家乡——青海藏区就地取材。《静静的嘛呢石》描写了藏历新年期间,一位住在寺院的小喇嘛随父亲回家过年,却被电视里的《西游记》深深吸引的故事。《寻找智美更登》讲述了一位导演到藏区寻找扮演智美更登的演员的故事,而新片《老狗》则讲述一只老藏獒和它的主人以及周围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万玛才旦似乎热衷于选择用自己稔熟的藏族题材开启他的电影世界。
和前两部电影一样,《老狗》运用纯藏语对白,演员大多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藏族人。“选择非职业演员,一方面是想通过他们质朴的表演,来展现生活的一些质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没有太多的选择”。在剧本故事发生的安多藏区,受过专业电影表演训练的演员极为有限,而正是执着于自己对电影真实性的要求和理解,他才不惜在藏区跋山涉水、来回寻找。“三大方言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一个发生在安多地区的故事,让一个讲卫藏方言的演员来演,安多地区的人看到,就会觉得这不真实”。
万玛才旦在面对媒体谈及电影创作初衷时,常常表示自己期望展现藏区当下的现实。如果仅仅从生活现状来说,效仿《疯狂的石头》让不是重庆人的郭涛扮演一个操着一口流利重庆话的重庆仔,这样似乎也无不可。但如果导演其意并非此,而在于还原藏区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又或者是其他高于生存之上的东西,那么就得另当别论了。他对电影真实性的执念从这个角度似乎更易于理解。
“题材和故事决定了影片的风格和呈现方式”
《静静的嘛呢石》剧照 万玛才旦供图
记者:您的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中有很多象征手法和对比的运用,比如嘛呢石、藏戏“智美更登”与《西游记》、老人与年轻人,还有死亡与新生的交替,这些设置都有什么用意吗?
万玛才旦:除了基本的故事情节之外,片子里面还呈现了一些藏族人的基本价值观念。比如通过他们的对话、细节的安排等强调对生命的一些看法。片子里老人的去世和小孩的出生,剧情的发展是小孩先出生然后才知道老人去世,但是按照真实的时间顺序,老人是晚上去世,小孩是第二天早上出生,这样就把一个生命轮回的观念穿插在了影片中。像这样一些东西,观众可以在观影过程中隐约地体会到。
记者:您觉得自己的电影是一种什么风格,或者期望表现出一种什么风格?
万玛才旦:我觉得什么样的题材和故事决定了影片的风格和呈现方式。目前三部包括刚刚拍完的这部,它们的纪实性比较强。拍摄方式决定了影片最后的呈现,比如非职业的演员、真实场景的选择、还有一些拍摄手法的运用等,会使影片的纪实风格明显一点。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一方面跟片子的内容有关系,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可能适合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呈现出生活的某些质感。我希望在片子中强调人在特定环境里的某种状态,选择这种方式,可以把人的那种状态凸显出来。观众可以也可以捕捉到人物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气息。
记者:您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和导演?他们对自己电影创作和电影风格有哪些影响?
万玛才旦:到北京之后,就开始了专业的电影学习,五年间接触了很多导演和他们的片子,全面地了解了他们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喜欢的电影和导演有很多,受到的影响也很大。
“更多的是希望把这种现状呈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思考”
《寻找智美更登》剧照 万玛才旦供图
记者:您作为一个藏族人在拍藏民族题材的电影时,与其他导演在表现方式和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万玛才旦:一方面我希望还原真实的藏人的生活——当下藏区的面貌、藏区的人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我希望能够还原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细节。这一点可能跟其他民族的导演做的藏族题材的电影有点不同。可能别人会强调、夸大一些东西,会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审视一类人群,审视一个地方。而在我的片子中我会尽量回避那些东西,尽力展现人的基本状态。所以《静静的嘛呢石》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放映之后,很多观众看到的不是他们预先设想的那种状态,他们有点意外地看到他们以前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比如在寺院那样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中看到了一些常人的基本的情感的呈现。原先他们可能觉得寺院里所有的僧人都是非常刻板、非常严肃的,跟常人的生活不一样的,但从《静静的嘛呢石》中看到寺院中的老僧人、小活佛他们都有跟平常人一样的情感,就觉得意外。我觉得以往的关于西藏的影像或者文字作品可能对西藏、对藏区形成了很大的误读,很多人对西藏或者对藏区、藏族人、藏族文化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期。这样,以往的影像或文字经验形成了他们对藏区的一个设想,对于藏区的现状一无所知,我希望通过我的电影让更多的人对藏区有一个新的了解。这个片子在国外放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观众看到藏区如今的一些面貌之后,难以置信,觉得不是这样、不应该是这样。我也希望我的电影能够还原藏区现在的一个基本的面貌。比如《寻找智美更登》,它通过一个公路片的框架,设计了很多典型的场景,如村庄、城镇、寺院、牧区、学校、文艺团体等,这就还原了当下藏区的一个基本面貌。这些都是有目的地设计的。
记者:在电影中对实现的展现时是否会加上自己的一个价值判断?
万玛才旦:我更多地希望在片子中把某一部分藏区的现状呈现出来,一部片子不可能呈现全部。通过呈现,让人们去判断、去思考。当下很多藏族知识分子都会面临这种问题,而且都会有很多的困惑,很多的疑惑,也会有一些矛盾,很难做出一个判断。
“我不会成为当下藏族文化的代言”
《老狗》女主角 万玛才旦供图
记者:您觉得藏族传统文化对您的电影影响有多大?
万玛才旦:我从小在藏区长大,一直到大学学的都是有关藏文化的东西。这些给了我一些底气和和自信,可以把藏文化的精髓的东西融入到电影的情节当中、细节当中,电影里面的人物身上,从而比较轻松地完成一个表达,而且不会显得太刻意。我觉得这些是我完成自己影片的一个基本保证。比如在电影《寻找智美更登》中,它的美学风格跟藏族传统绘画的美学风格尤其是唐卡的表现方式有一些内在的关联。我们在一幅唐卡画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物身上的状态,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等等。这给了我一些启发,在拍《寻找智美更登》的时候就用了很多的全景,观众除了能够清晰地体会到每个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状态之外,也能很清晰地看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对我的电影的影响。
记者:目前来说,您觉得藏族电影或者是整个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万玛才旦:相对于大多数的汉族题材的电影,一些少数民族电影因为其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思维方式,还是有其独特的价值的。但多数少数民族电影,虽然称其为少数民族电影,涉及到或反映到只是一个民族的表层的东西,能够触及一个民族的内里的东西比较少,这就是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或者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个现状。我觉得可以挖掘的少数民族的题材特别多,挖掘的空间也很大,如果深入挖掘的话,还是有很多好的东西。总体上应该以人为本,讲述人的故事。
记者:贾樟柯曾经说,他想坚持两个东西,一个就是不扮演任何角色,还有一个是不被定义。也许有导演会很排斥加在他们身上的那些道德责任、创作责任、市场责任,那么您自己呢,如果被定位成藏民族电影或者藏文化的代言,肩负真实展现藏族生活现状、社会现状这样一些使命,或者别的什么标签,你会怎么想?是乐于接受还是排斥?
万玛才旦:藏族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人不可能代言整个的藏文化。所以我也不会成为当下藏族文化的代言,但是我会努力,力所能及地反映自己民族真实的生活。
(责编:卓嘎)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