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一钹奏出藏戏音韵
走进位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藏戏艺术中心展厅,五大展区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图片和实物,将藏戏这门西藏传统艺术的来龙去脉介绍得一清二楚。参与展厅筹备的自治区藏剧团舞美师白玛对这里的每一件老物件都非常熟悉。
“这个老织布机是我从乡下收上来的,它曾经在藏戏《朗萨雯波》里使用过”,“这个木斗可有年头了,以前藏戏开场前都要在这里面装满麦子,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这些是我们以前排演藏戏时用的老剧本,这个是1975年藏剧学习移植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我当时在里面演一个钉鞋的特务”……每一件物品都在藏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然而,说到最能见证自治区藏剧团发展的老物件,白玛兴奋地从展柜里拿出两样东西,摆在一幅黑白照片前面,“这两样东西最有代表性。”展柜里的标牌上标明,这两样东西的名字分别是“钹·萨松郎扎”和“震天小鼓”。“‘萨松郎扎’就是钹的藏语发音,这个鼓别看它鼓面小,敲起来真的是震天响。”
黑白照片上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一边敲着鼓,一边打着钹。据白玛介绍,这位名叫江村的老藏戏鼓师在自治区藏剧团还没成立之前就开始在民间为藏戏伴奏。而白玛从展柜里取出的鼓和钹正是江村老人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
鎏金材质的钹由于使用次数过多,已经裂了几条缝,而震天小鼓的鼓面在这么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换过了,鼓身上也在不同时期涂了一层又一层的漆,如今漆面也已经脱皮。能够唱出丰富故事的藏戏,有着各种音色的唱腔,却只用一鼓一钹来伴奏,简简单单,却意蕴悠长。
将传统藏戏搬上舞台
1972年就来到自治区藏剧团担任演员的白玛,也是剧团有史以来第一批科班出身的专业演职人员。据白玛回忆,1977年他和另外一名同事被送到上海戏剧学院综合学习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三年后毕业回到自治区藏剧团,因为当时团里缺少舞美师,白玛就服从安排从演员转行做了一名灯光师。
自自治区藏剧团成立以来,他们就致力于将传统藏戏改编搬上舞台。从1980年到现在,白玛参与了多部大戏小品的灯光设计。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传统藏戏《诺桑法王》搬上舞台的历程。“这部戏前前后后演出过4次,每一次的版本都不一样。”35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白玛担任藏戏《诺桑法王》的灯光师,“那时候完全按照学校教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去做,结果反响非常好。”在白玛的印象中,那一次是自治区藏剧团首次运用专业的灯光手段演出藏戏剧目。
到2014年,《诺桑法王》第4次被改编搬上舞台。这一次,依然担任灯光师的白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在舞台上打造出炫美的灯光效果。白玛表示,“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有那么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利用,我们当然要好好利用,让传统藏戏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原标题:华丽转身 藏戏从广场走上舞台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