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拉萨堆谐 四种乐器伴奏的踢踏舞
堆谐演出
人类大部分的欢乐都来源于土地,土地的内部分娩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走近它,理解它,与它进行一次时空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的涵盖面很广,在我们生活的文化空间中,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它们或璀璨夺目,或默默无闻,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以流动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热爱劳动的藏族人民,一顿足,一踏步,一摆臂,无不是舞蹈。其中又以堆谐为最,这种“踢踏舞”以着重脚下节奏变化、热情欢快著称。堆谐本源自后藏地区,传至拉萨后,经历了不小的变化。2013年6月,拉萨堆谐入围了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统的后藏堆谐相比,拉萨堆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伴奏乐器的变化多样。
源自阿里的民间舞蹈
藏族人民的集体舞举世闻名,其中又以圆圈舞为最。堆谐从字面上来讲,是指西部地区的民间圈舞。在藏语中,“堆”为“高地”之意,主要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及阿里一带,“谐”则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作“堆谐”。
这种发源于劳动时的歌舞,先是从阿里地区传到当时的日喀则。此时,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堆谐最基本的舞蹈形式开始固定下来,这也是堆谐被称为“踢踏舞”的来历。据说,这时候舞蹈的一部分形式已经开始固定,跳舞之时,男女须身前身后交叉拉手,这样以区别于其他圆圈类舞蹈的围圈方法。
堆谐在拉萨,最正式的登台开始于17世纪中叶,堆谐被定为雪顿节的剧目之一。中间的几百年,它的漫漫征途已不可考证,很难说堆谐和各地圆圈舞蹈的从属关系,而拉萨堆谐,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逐步创新,最终成为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