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今韵——藏语格律诗与自由诗
杜冬   发布时间:2012-09-13 14:15:00   来源:西藏商报

  在隋唐时代,曾有一幅《璇玑图》让时人如痴如狂,这幅图为晋代的苏蕙所制,容纳841字,共分29行与列。纵横回旋反复均可成诗,女皇武则天自称解出其中诗歌200余首,到了宋代,已经可以解出3752首诗歌。令人称奇。

  宋代苏东坡也曾制作回文诗,即正反都可阅读的诗歌,例如:“红笺短写空深恨”一句,反读则为“恨深空写短笺红”。堪称巧妙。而在雪域高原,藏语的格律诗在奇巧和精妙方面,也毫不逊色,源远流长。诉说着这一方风土人情。

  吟哦之乐

  1984年开始,在山南措美县教书的强巴丹增开始创作藏语格律诗“嘎协”。所谓嘎协,是一种特殊的格律诗,第一句话的首字母必须是藏文字母表第一个字母“嘎”,第二行的首字母必须是第二个字母“卡”,以此类推,第30行的首字母则是字母表最后一个字“阿”。

  整首诗的首字母竖向读下来,便是一个字母表,充满了语言学的趣味,并且轻音与重音结合,抑扬顿挫。强巴丹增记得自己第一首“嘎协”是歌颂家乡措美县的田园草场之美,写作时,他还意外发现格律诗“嘎协”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停不下来”。

  如果是自由诗创作,随着个人的激情和灵感而奔驰,则很可能会写到一半,无处下笔甚至就此搁笔;而“嘎协”则不能,既然开了头,就要写下去,直到以最后一个字母为首的句子。硬着头皮填词的强巴丹增,体会到传统格律诗的优势:在开头就已考虑了结尾的完整性。

  他在古典格律诗的海洋中采撷前行,创作风格也随之一变再变。从每句9词,变为每句7词,再变为每句15词,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格调和韵律。

  如今的强巴丹增已经是蜚声全藏的格律诗诗人,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到传统藏语格律诗的美感。

  许多格律诗极尽精巧,如“根廓”这种形式,其阅读的顺序本身就构成奇妙优美的解谜过程,或从下至上,或对角线,或波浪形,只有发现其中的顺序密码,才能体会诗境之妙。如此巧妙的设计,和汉族的“璇玑词”足称双璧。

  更重要的是,古典格律诗是以朗诵甚至歌唱为目的的,其发音和选词充分考虑了阅读的美感。音律学本就是藏族文化“五大明”之一,其讲究和严格的范式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藏族古典格律诗的创作中。

  例如古典格律诗每一句的词数几乎全为单数,即以数对重音和轻音(藏语称之为“公”音和“母”音)的互相对偶组合,抑扬起伏,最后在句尾以一个单音收尾。此外,格律诗在用词上格外审慎,要考虑和全文意境相配合的情况下,选用合适的词,以使其朗诵时的发音切合气氛。表达气氛愉悦,宜用发音轻快明亮的词;而在庄重舒缓的气氛下,则会选用发音凝重深切的词。

  这样的格律诗,朗诵时颇优美,符合音律,因此经常被用于“果谐”等乐舞的歌词,在藏戏中也得到了运用。强巴丹增当即朗诵了一段古诗,其发音爽快明利,重读明确,轻读悦耳,一句七词的结构,长短适宜。他翻译这段诗的大致内容如下:人人都有一张嘴,只有诗人之口如同莲花;如果不懂诗歌之妙,那嘴巴就像是一张鼠洞。

  对诗歌的音律如此讲究,已经是将朗读视同严谨的声乐。孔子将“乐”和“诗”并列为君子六艺,大有深意:不通乐理,自然也写不了好诗。东汉时期,人们在品评人物时,将其逻辑清楚和声音清丽同样重视,到魏晋时甚至将“啸”发展成一种艺术,这和藏族格律诗歌的重视朗诵,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