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阿里:“西藏的西藏”
蒋晨明   发布时间:2011-09-09 15:31:00   来源:中国周刊


日土县班公湖畔的牧场。中国周刊记者/蒋晨明 摄


古如甲寺殿门上的字符。中国周刊记者/蒋晨明 摄

  有个遥远的地方,被称作“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它叫阿里。

  这块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的区域,地图的方位很容易确定。找到冈底斯山,再找到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它们圈起来的那块地方,就是阿里了。

  但因高寒偏远,很少能有人来到这个地方。对很多人来说,阿里似乎不在这个星球上,或者说,它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传说。

  其实,阿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象雄文明到古格文明,阿里曾一度影响了整个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区域,有学者甚至大胆地提出学说,认为阿里地区是亚洲文明的发源地。

  可以说,读不懂阿里的历史,就读不懂阿里。

  阿里还有着独特的地理风光。在这片高原上,神山冈仁波齐被誉为“万山之祖”,佛教、印度教、苯教、耆那教同时视之为“世界中心”,传说中佛教的须弥山就在这里。神山脚下的圣湖玛旁雍错则被誉为“万水之源”,是众多教徒们心中的“圣湖”。

  神山圣湖,宗教圣地,历史文明,这些早已成为阿里的传统骨肉。保留传统,并适应新的时代,这是它更为现实的角色。

  今年8月3日是阿里地区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现实中的阿里,一直内生着一种生长的力量,虽然身处角落,困境重重,但它不甘于被时代抛弃,它渴望受到外界的重视,受惠于国家的发展,并同步参与这个国家的发展。

  这需要改变,以及被改变。

  改变的动力来自阿里人的精神——坚毅、豁达、乐观。

  这是阿里的生存状态。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的一个区域缩影。

  阿里在哪里

  在空间里,阿里是一个地理名词,偏远神秘。在时间里,阿里是一个文化名词,醇厚沧桑。

  阿里到底在哪里?彼时的那里,还是当下的这里?

  “到了阿里,就像离开人世,去往鸿蒙初开的别的什么星球。那儿既无历史,也无时间……那种无背景的静,是真静。”

  作家马丽华在《西行阿里》一书中,提到一位叫摩萨的诗人。这位诗人在评价阿里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让无数人好奇,阿里,到底充溢着怎样的神秘?

  其实,真正到达阿里,方才知道,这里既有历史,也有时间。只是,那彼时的历史更像是带有谜团的传说,而当下的时间,要么不为人所知,要么被世俗的繁华遮蔽……

  一 彼时那里

  一个贵族去世了。

  人们为他厚葬。给他戴上一幅面具,上面雕有精致的图案。

  面具是纯金的。

  这里不缺金子,河道里就能淘出来。当地人绘制壁画时,镶嵌会用到金丝;写经文时,墨水就是金粉。

  墓葬地在藏西札达。这里左依阿伊拉山脉,右靠喜马拉雅。

  这个下葬的场景出现在2700年前。那是一个叫做象雄的年代。

  象雄,原意为“大鹏鸟的地方”。这只“大鹏鸟”在最强悍的时期,曾经北抵今天的新疆,西至今克什米尔,几乎遍及整个青藏高原。

  它至少曾建立过一个浩大的都城,叫穹隆银城。

  那是个壮观的城堡。它建在山顶上,建筑随山形起伏,殿堂、祭庙、居所层层叠叠。建筑之间有暗道连接,有的暗道从山下直通到山顶。

  这里就像一座古老的城镇,居者众多,人们使用夹砂的红褐陶器,使用磨石、石臼,也使用铁甲。他们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和语言,那就是神秘的象雄文字。

  原始的人们有着各种祭祀的习俗,寺院里香火不断。一尊造型奇特的双面青铜神像为人们尊崇。神像上身赤裸,两乳突出,跪坐,一手扶膝,一手向上举持器物,其头部前后两面均有面孔,面容狰狞。

  这与一种原始的宗教有关。那就是源于本地的苯教。后来,这个宗教的命运被辛饶弥沃所改变。此人正是象雄的王子。聪明的他使苯教成为融藏医、天文、地理、占卦等一体的系统化宗教——雍仲苯教。

  从此,象雄与雍仲苯教,一起成为那个时代以阿里地区为中心的藏区的代名词。

  一直到了七世纪,盛唐在内地兴起。631年,象雄向唐朝遣使朝贡。10年后,藏地东部新兴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

  此时,象雄与吐蕃并存藏区。二者起初的关系,采取了与唐朝同样的处理手法——和亲。松赞干布将王妹赛玛噶嫁与象雄王,象雄之妃则嫁与松赞干布为妻。但这场和亲,既没能“亲”,也没能“和”。

  赛玛噶送出的一包绿松石,掀起了双方的连年征战,也彻底抹杀了象雄文明……

  一 当下这里

  采访车在河谷中颠簸。位置是阿里嘎尔县门士乡。

  河谷水美草丰。当地村民正在将水引向农田,路面上不时积起或大或小的水洼,倒映出鲜艳的蓝天白云和连绵的山脉。

  在阿里这样“世界屋脊的屋脊”,也有这样绿油油的农牧场景,让我一下子明白,为什么在几千年前,这里能够雄起一个伟大的象雄文明。

  河谷一侧的山沟里,深藏着一个小小的寺院,那是著名的古如甲寺——阿里现存的唯一的苯教寺院。

  一位僧人带着骄傲的眼神指了指身后的山坡,“那里就是象雄国王住的地方,穹隆银城!”山坡上有些小的殿宇,甚至还有不少修行的洞窟。彩幡缠绕,转经筒反射着炫目的阳光。

  僧人带我来到大殿,指着殿内的三行字符念给我听。他说,第一行就是象雄文字,第二行是对应的发音,第三行是藏文,大意是对这座寺院的赞颂,“藏文的母体就是象雄文字”。现在只有极少数专业研究者才能看懂这种神秘的文字了。

  僧人说,寺院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大殿也成了羊圈。现在,不仅建筑重新修缮,周边的墓葬等文物也得到陆续发掘。

  金面具就出土自邻近札达县的墓葬。2009年被百姓发现。阿里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李兴国初次见到金面具即为之“震撼”。

  但由于象雄文化的久远以及突然中断,至今,金面具的考古报告没有公布,但令李兴国欣慰的是,经过这几年的文物普查,阿里人终于知道象雄的大致概念了,也就从此知道了“自己是谁”、“阿里从哪里来”。

  阿里人愿意将阿里文化与象雄关联起来。不消说,这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2011年8月,阿里就要迎来第三届象雄文化节。此前于5月份印制的《阿里地区基本情况》册子里,下了这样的定论:“象雄是吐蕃赞普后裔吉德尼玛衮来到此地之前,阿里地区的泛称。”

  二 彼时那里

  讲到吉德尼玛衮,还要回到那包由赛玛噶送出的绿松石。

  赛玛噶嫁与象雄王后,受到冷落,便用头巾包了一包绿松石寄给王兄松赞干布。她的意思是,如果王兄能征服象雄,即可头饰绿松石彰显男子汉气概。

  松赞干布岂能示弱,于是发兵一举将象雄王击毙,统一了青藏高原。

  在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皈依了佛教,并派16位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到了八世纪,莲花生由印度入藏,佛教得到空前弘扬。

  藏区原是雍仲苯教的天下,佛教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双方激烈矛盾,后来干脆成为吐蕃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工具。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个一直在弘扬佛教的吐蕃王朝,在公元846年,赞普朗达玛竟然宣布全面禁佛。这既是佛教史上遭受的沉重打击,也是阿里乃至西藏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后,极端化的事件接连发生:先是有佛教信徒以叩见为名刺死朗达玛;然后王后与王妃各挟幼子和宠臣进行自相残杀;最后吐蕃末代赞普后裔白廓赞也被起义军所杀。

  白廓赞之子,即吉德尼玛衮。之后的历史表明,这个人物正是“阿里”概念的真正缔造者。

  当时,在吉德尼玛衮的面前,是一片乱世。在老臣的辅佐下,他选择了西行。历史竟是如此的吊诡。其西行求生之处,就是前辈们曾荡平的象雄之地。

  靠着他的贵族身份,吉德尼玛衮很快成为当地王族的女婿,并逐渐扩张势力,统一了西部藏区,渐而成为一个颇有势力的王国。

  目睹了前辈自相残杀的惨状,待到他的三位儿子长大成人,吉德尼玛衮便进行了分封:大儿子选择了雪山环绕的普兰;二儿子选择了岩石环绕的古格;三儿子选择了湖泊环绕的拉达克。

  九世纪中叶以后,有古籍开始称呼此地为“封地”,藏语即“阿里”。

  就像一个孩子,阿里终于有了可以上户口的正式姓名。

  不过,如果吉德尼玛衮能够长生不老,他一定会为接下来看到一幕幕重演的悲剧而恸哭不已……

  二 当下这里

  采访车在湖滩上行驶。位置是阿里日土县班公湖。

  最早让我对阿里的湖泊产生兴趣的正是班公湖。它不是阔大的那种,而是狭长、富有变化,像一根绳子,长达150多公里,最宽处才15公里,最窄处仅5米。

  实地走一遭,车子绕来绕去,让我明白了1000多年前,吉德尼玛衮的三儿子选择的这块封地为什么称作“湖泊环绕”。

  “绕也就是围,所以阿里人都知道有个阿里‘三围’,也就是吉德尼玛衮三个儿子选择的三个地方。”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加央次仁说,现在,“三围”是阿里地区的三个旅游重点。按照2010年的统计数据,如此偏远的阿里,全年接待游客已超6万人。

  神山冈仁波齐是普兰的最大旅游热点,它被佛教、印度教、苯教等同时视为世界中心,山顶奇特形如金字塔,山坡上还有一巨大冰槽。

  当地人讲,这冰槽的形成还与佛苯之争有关。

  相传佛苯各有一位大师,一个叫米拉日巴,一个叫那如本穹。在佛苯之争的年代,两位大师斗法,比试谁先到达山顶。比赛日子一到,那如本穹便骑鼓向雪山飞去,此时米拉日巴还在睡大觉。但就在那如本穹快到山顶时,第一缕阳光喷薄而出,米拉日巴乘光线瞬间抵达山巅。那如本穹一看惊呆了,作为坐骑的鼓顺山势一下溜到山脚,砸出一个大冰槽来。从此,佛教香火便发达起来,苯教就只能委曲求全了。

  类似的传说,可以从普兰一路听到札达。札达是“三围”中“岩石环绕”的地方,其最“高”境界是古格王朝遗址。登上城堡的最高处坛城殿,遥视远方层层叠叠的喜马拉雅雪山,我只能感叹,古格文明,那是一种怎样的逝去的恢宏?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