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要怀有敬畏自然、向善谦卑的心
许万虎   发布时间:2012-08-10 14:40:00   来源:新华网

著名作家杨志军
著名作家杨志军

  “信仰是一个民族和文学的生命。”这句话在著名作家杨志军的心里颇有分量。从出生就注定与藏民族结下不解之缘的他,坚持个体向善,以纯文学的信仰之光,守望人类灵魂最后的净土。

  “记者”和“作家”是杨志军生命中的两个关键词。日前他做客新华社西藏分社,通过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中几部主要作品的解读,与分社全体采编人员一同探讨记者这一职业的宽度和厚度,阐述了对藏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历史的研究和感悟。

  1995年以前,杨志军是《青海日报》的一名记者。长期在藏区工作所积淀的生命阅历,使他对藏文化有了太多的敬畏与感恩。他坦言,在大城市讲授藏传佛教、西藏文化时,自己从不怯场,可一来到西藏就开始“自卑”了。

  信仰藏传佛教的他每次走在八廓街上,看到磕长头的虔诚信众,内心总会激烈地挣扎:自己的信仰是否真的合格,灵魂是否还有瑕疵?

  “我对这个民族、这片土地感情太深,所以才会有自卑感。每一个藏族人都是我的老师。”杨志军说,“在那些骑马采访的岁月里,许多藏族同胞为我牵马过河,他们的背影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记者的生涯使人丰富,它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磨练人格、锤炼人性的火炉。在杨志军看来,他之所以能时刻怀有一颗敬畏自然、向善谦卑的心,正是源于善良的藏族群众对他的滋养与培育。

  “有一次在藏区采访时,我住在一个藏族老阿妈家里,临走时,老阿妈说自己念了10万遍六字真言,要把其中的5万遍送给我。”杨志军动情地说,“她每念一遍六字真言就是积一次功德,她把对神的虔诚、甚至把自己的来世都送给了我。这样的祝福促使我用一生去感恩藏民族,用一颗毫无杂质的心去记录发生在藏区的每一件感人的故事。”

  《海昨天退去》是杨志军早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一群被使命驱使的军人使人印象深刻,他们形同蝼蚁的生命飘然若絮,可在崇高的旗帜下却散发出伟大的精神力量。

  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这恰恰是记者最应该坚守的品质。“只有不加修饰地还原生活,才能为记者的写作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杨志军说。

  《藏獒》的创作萌芽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时候父亲带给杨志军一只小藏獒,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久便被送走。若干年以后,当他们再次相遇,小藏獒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小主人,拼命地挣脱束缚向他跑来。

  这个故事对杨志军影响很深,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藏獒写一本书。而《藏獒》的成书却更多地得益于他记者生涯中丰富的阅历和不断的积累。

  “有一次采访藏区牧民,临走时牧民让家里的藏獒送我,那只藏獒便一直追着我乘坐的汽车跑,直到看不到汽车的影子才停下来。还有一次我去在唐古拉山采访雪灾,听到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2岁的孩子带藏獒去放牧,突遇雪灾,牛羊全冻死了,于是藏獒拖着孩子往家挪,一路上不时停下来趴在孩子身上,用体温为孩子抵御寒风。”杨志军说。

  在杨志军的心里,藏獒的许多优秀品质值得人类学习,人们应该学会知恩图报。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无力改变世界,就应该改变自己,以自己的善行感染身边的人,这就是最大的功德。

  几乎所有伟大的故事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新闻作品也不例外。杨志军坚信一个好的记者要有抵御诱惑,坚守普世价值的能力和情怀。

  “挖掘兴趣,积累知识,是记者成才的必由之路,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向善的情怀。”他说,“当天空一片黑暗的时候,只有星光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是一盏灯,就要在黑暗中证明你的亮度。”

  人物简介:杨志军,著名作家,1955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宁,祖籍河南孟津。当过兵,务过农,做过记者。著有长篇小说《藏獒》三部曲、《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失去男根的亚当》、《江河源隐秘春秋》、《远去的藏獒》、《敲响人头鼓》、《伏藏》等。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