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三和“进藏英雄先遣连” 一天举行11次葬礼
   发布时间:2011-07-22 10:38:00   来源:解放军报


李狄三画像


先遣连官兵们拽着牦牛的尾巴上雪山

  哲学家认为,人生是立体的,也有长、宽、高三个尺寸。长度是寿命,宽度是视野,高度则是成就。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心灵已经抵达了那里。苏格拉底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镇定自若地饮下毒酒;李大钊、瞿秋白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从容就义……因精神的高贵,他们的生命需要人们用心灵仰望。

  我们来到新疆喀什。在“进藏英雄先遣连”荣誉室,倾听一个人和一个连队的故事:他,只有凭人们印象回忆勾勒的一幅画像,连一张正规的照片都没留下……然而,无论岁月怎样地流逝,这个名叫李狄三的“党代表”和他的连队,永远是这里的“精神偶像”,永远是这里的新鲜话题……

  党中央毛主席电令他们进军西藏

  建国之初,王震率一兵团挺进新疆时,党中央毛主席电令:“你们进军新疆的任务,包括出兵西藏,解放藏北。”

  南疆与藏北阿里之间,横亘着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喀喇昆仑山,高寒缺氧,路断鸟绝,是令人谈而色变的“无人区”。完成这项重任丝毫不亚于长征路上飞夺铁索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

  庄严而神圣的使命,落在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第一团一连肩上。这是一支由汉、维、蒙、回、藏、锡伯、哈萨克7个民族137名官兵组成的民族兄弟连。彭德怀向当面受领任务的何家产师长提出了四个“最”的要求:最好的、最过硬的、最能吃苦的、最善恶战的。王震的要求更为具体:“派先遣连进军阿里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行动,选配的干部一定要懂政策、守纪律、作风过硬。”

  当郭鹏军长提到李狄三时,左齐、王恩茂、何家产不约而同地点头。

  李狄三出生在河北无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参加了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五支队,1939年6月,参军到贺龙领导的一二○师,深受贺老总喜爱。他作战勇敢,聪明好学,紧张的战斗之余,抓紧时间学文化,能写能说能唱,吹笛子是他的拿手好戏,经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三五九旅任指导员。抗战胜利后,李狄三先后任保卫干事、民运股长、联络股长、保卫股长,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历次重大战役,9次负伤,3次荣立大功。

  虽然久闻其名,左齐副政委还是亲自到团里了解这位得到贺老总和郭军长欣赏的“人物”。经过考查,左齐放心了。受领任务铿锵简短。李狄三以“一定不辜负党的希望,坚决完成任务”做了回答。

  1950年7月27日,李狄三带着参谋周奎棋和干事陈信之,从驻地和田赶赴于阗,和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副连长彭清云交谈后,立刻到各班排,仔细检查干部战士的行装。考虑到一连远离后方,孤军深入,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和困难,各级党委和首长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加强。彭德怀从西宁给先遣连调集了150顶皮帽子,选派了两名翻译,还有一幅罕见的分省地图——那是陈毅从香港买来送给他的;王震拿出了家底——毛主席在西柏坡送给他的四支“救命药”盘尼西林;郭鹏将从国民党一个旅长手中缴获的心爱之物望远镜和指北针也拿了出来;何家产献出了自己的坐骑“黑流星”;王恩茂脱下自己的羔皮衣……

  准备工作就绪后,李狄三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为旋律,填写了《挺进歌》:挺进/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向祖国的边疆进军/那里的穷苦奴隶/多少年来受着剥削压迫/早就盼望着人民军队去解放他们……

  晚上,李狄三集合全连战士,一句一句教。很简单,旋律也不复杂,但唱得大家热血沸腾。

  1950年8月1日上午,李狄三率先遣连从新疆最南端的于阗县普鲁村宣誓出征。李狄三和全体官兵举着大旗,高唱《挺进歌》出发了。

  这是进军西藏的第一支部队,走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经历的是一次闻所未闻的远征……

  15天九死一生、艰苦卓绝的行军

  “挺进!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

  战旗在凛冽的寒风中飘扬,《挺进歌》在亘古荒原上回荡,李狄三带领先遣连官兵在崎岖山道上艰难跋涉。阿里地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是高原的高原,屋脊的屋脊。

  离开于阗4天之后,先遣连穿过“昆仑第一虎口”——赛虎拉姆大石峡,进入飞鸟不到、人迹罕至的昆仑山腹地。黄昏时分,李狄三带领最后一个小分队,拉扯着瘫软疲惫、吐着长舌的坐骑,喘着粗气爬上海拔5517米的库克雅达山顶。战士们纷纷瘫坐在地上,李狄三走到战士们面前,大声说:“同志们,首长在看着我们,阿里人民在盼望我们,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走到阿里。”说着,扶起一个生病的战士往前走去。他们趟过白雪覆盖的乱海子和埋衣山,爬过野马山和野牛过夏……一路上,严酷的考验接踵而至:冰雹打、风雪袭,摄氏零下40度的严寒,使身上的皮衣像一层薄薄的牛皮纸;严重的缺氧,老让人呼不出憋闷的那口气,又吸不进急需的那口气。

  一天,连队正在山道上攀行,晴朗的天空转眼阴云骤聚,闷雷在头顶炸响,鸡蛋大小的冰雹倾泻而下,打得人仰马翻。走在队伍中间的李狄三大声喊:“往两头传,靠住石头,拉住马匹。”冰雹过后,队伍重新集合时,全连战士竟有30多人被打伤,7人重伤,2匹战马千疮百孔被活活打死。冰雹刚过,狂风挟裹沙石、雪片又铺天盖地而来,山谷间顿时一片黑暗。黑暗中李狄三高呼:“人马就地卧倒。”

  冰雹风雪过后,高原强烈的日照又在山间反射出刺眼扎眸的银白,眼睛疼痛奇痒,什么也看不清。官兵们只有靠拽着马尾巴往前迈步,每前进1公里都得付出很大的代价。李狄三召开干部会,发动大家想办法、出主意,战胜疾病。

  人在最困难时被逼出了许多生存本领。用雪球洗脸,眼痛减轻了;用锅黑抹黑眼圈,战胜了雪盲;头疼欲裂,用背包带紧紧捆住;呕吐不止,强行吃饭喝水;山陡雪大,拉着马尾巴攀登;马匹倒毙,背起行装爬行;帐篷搭不起来,就裹紧毛毯在雪地里睡觉……

  经过9天艰苦卓绝的行军,新疆、西藏的界山达坂终于出现在官兵们眼前。这座终年积雪的达坂海拔6400多米,上下山各30多公里,必须一天内翻越。先遣连半数以上的人出现严重冻伤,已经人困马乏,精疲力竭,还有十多名伤员、病号!

  这是难以完成的翻越!

  夜晚,亘古荒原燃起一堆熊熊篝火。全连20几名共产党员围拢过来,李狄三主持召开了党员大会。出征以来,连队已经形成惯例:每当遇到困难危险,李狄三总要点燃篝火,召开党员大会,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艰难险阻!李狄三严肃地说:“同志们,现在召开党员大会,主要议题是研究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稳定部队情绪,坚定信心,翻过界山。不错,现在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在座的都是共产党员,如果没有困难还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红军长征时又是草地又是雪山,国民党前面打后面追都过来了,咱们还能翻不过界山吗!”党员们纷纷发言,要背着伤员翻山。

  界山冷酷严峻、让人望而生畏。可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这个连队成为无坚不摧的铁军。连里20多名党员,大多是病号,他们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背着伤员翻达坂。当夕阳把最后一缕余晖洒向界山达坂的雪峰,先遣连官兵已经把这座大雪山踩在了脚下。

  8月15日,经过15天九死一生、艰苦卓绝的行军,李狄三带领先遣连翻越了万山之祖冰雪昆仑,跋涉1300里雪域绝地,到达藏北阿里境内,在阿里改则地区的两水泉建立了第一个转运留守据点。电波把喜讯传向喀什,传向西安,传向北京……亘古沉默的阿里蓝天,飘起了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战旗!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