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0年光阴荏苒,岁月已经模糊了当年昌决青春的身影,然而,从她依旧清脆、爽朗的笑声中,我仍然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一代藏语播音员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
在近日举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开播60周年老同志聚会上,昌决向记者打开了自己的记忆之门……
40年前,年轻的藏族姑娘昌决从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一名藏语广播的播音员,并成为她这一生的事业。
当时,昌决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在那天高云低的青藏高原,她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内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望,却苦于没有机会走下高原。
初中毕业后,昌决插队到堆龙德庆县,在那里工作了七个月,之后,她又成了一名西藏局的气象报务员。原以为以后的生活便是与气象纠结,孰不知,有一天她那一副好嗓子,会悄悄改变她的命运。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张小平老师去西藏选播音员。首先呢,声音要好,还要会说拉萨语。我们通过了各方面的考试。当时选了4个,全都是来自农村,各行各业的。有学气象的,有来自文工团的,还有木匠等。”
“我就是这样被选中的,当时张小平老师他们的考试比较严格。”说到这,昌决开心地拍着手笑了。从她的表情中,我不难想象,当得知自己入选的消息时,她该有多激动。
机缘巧合,昌决就这样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中。昌决努力地抑制着心中的激动,静静地等待着老师们带她去北京。1970年年底,昌决第一次来到北京。在这之前,关于首都的一切,她都只是道听途说。
“北京的老师把我们从火车站接过来。我一看,这广播大楼这么的雄伟,播音室还那么多,还有这么多语言的播音。真是太棒了……”说起40年前第一次来北京,昌决不住的重复着一句:“真是太棒了。”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从未播过音的昌决抑制着剧烈的心跳,用自认为最清亮的嗓音,对着话筒发出了自己广播事业的第一声。正是这一瞬间,催生了她与广播的不解之缘。
由于当时中央台的藏语广播还处在起步阶段,电台人手少,昌决既当播音员,又当翻译、编辑,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我们每天都像在打仗一样。”
工作的紧张、辛苦完成任务后的欣慰感,昌决至今还仿佛如昨日发生之事。“我还记得有一次夜里我们要报道毛主席接见的消息。半夜里,我们被叫醒,大家咚咚地就爬起来干活,跟解放军一样,就是战斗的一种作风,一分不能差。”边说着,昌决不由自主地微微摆动着双臂,作了个跑步的动作。
“当时大家都特别的努力,早上天没亮就起来练习。我们一天就播七千八千(字)的。哎呀,真是满头大汗,也不想吃饭。”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昌决第一次离开高原来到北京。每当在百忙之中空闲下来时,思家的情绪便如泉涌。每次回西藏探亲,她都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假期还未过半,她和家人就开始为不久以后的离别而伤感。
“但是回到北京呢,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我们父母都不在身边,各民族间都很团结,像个家一样的感觉,有好吃的都一起分享。藏语部就是我们的家。”
说到这,昌决突然停顿了会儿,她说:“可是后来,我母亲去世了,我也不能赶回去。”
“尽管这样,心里还是老想着家里。幸好,那时候我遇到了我的爱人索朗多吉。她像大哥哥一样的照顾我,帮助我。不然的话,我也难熬那一段日子。”说罢,昌决看了看坐在自己旁边的爱人。
当时,索朗多吉还是藏语部的一名翻译。同样来自西藏的他,不仅在生活上照顾着昌决,也在工作上给了她很多帮助。直到后来昌决调回西藏电视台工作,爱人的支持也一直是她工作的强大动力。
昌决(左)与本网记者合影。 摄影:拉次
昌决在中央台藏语部一呆就是十二年。十二年来尽职尽责,把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藏语广播事业。
1982年,昌决调回西藏,参与西藏电视台的工作。当时,西藏电视台还处在筹备阶段,工作比较轻松。习惯了都市里快节奏的生活,昌决反而适应不了这种清闲的日子。她甚至跑到台长家里,要求多分派点工作。
随着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昌决再一次以十二分的热情投了入工作。凭借她十二年的播音经验,昌决成为西藏电视台的一名骨干。
1985年8月20日,西藏电视台正式成立,昌决担任了播音部的主任。在这其间,她的爱人也调回了西藏工作。昌决在西藏电视台兢兢业业,直到退休。
“一直到现我还在想,在我最年轻的时候,我在北京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在昌决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种欣慰和坚定。
40年后的今天,昌决已是一名退休的干部了。今天,见到这么多曾经共事的老同事,她感慨地说:“看到这么多老同志,我很激动。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的同事们啊!当年啊,我们还是一个个姑娘小伙的……”
(责编:阳光)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