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解读:不同视角下的藏族
马丽华 范明三   发布时间:2010-08-29 07:40:00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摄影:陈海汶  

  照片中的人物由拉萨居民和来自东西南北各地区代表组成。后者按名单所示,多为西藏自治区各地区来的人,而非由拉萨人“扮演”。这样望过去,他们身后的家乡和乡亲就隐约地浮现了。当代的行政区划大致与历史地理相符,西藏各地差不多都冠有吐蕃时代前后形成的古地名,就像是内地各省字号的秦、楚、鲁、豫那样,七地市分别对应为:拉萨、山南≈卫、前藏,日喀则≈藏、后藏,林芝≈工布,那曲≈羌塘,昌都≈多康,阿里≈上部三围、象雄故地。各地区地理地貌各有不同,有些地方反差真是大极了,例如藏北高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生产生活方式存在诸多相异之处,其中农和牧可算是两大类型;连历史沿革的轨迹亦有区别,有许多地方史那是可以章节单列的。当然,所有的不一样正好可说明一个族群及其文化的丰度,当56个单元组合成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如何不丰富厚重、多姿多彩?

  这幅合影照最醒目处,不消说,充分体现在衣饰的绚丽。按照拍摄者要求,男女老少都身着传统的节庆盛装,而非日常装束、演出服或经改造后的藏式时装。藏装与古代汉装左右衽相反,那是为了方便右手的活动,这是各地藏装相同之处,唯有工布人无分男女,皆着镶金边的坎肩,看起来“短打”模样。与其他各民族一样,女性装扮最靓丽;似乎还有一特点:市井女装相对简约,越是地处偏远越讲究,乃至家产大半在装饰。另外在整个西藏乃至藏区,唯有阿里妇女披风大氅,好似巾帼英雄,复加极为贵重繁密的头饰,雍容而古典。不过正因非日常化,趋同之处为多,尤其牧区装扮,通常为光板羊皮袍,添加了生活痕迹的表面酷似金属质地。


摄影:陈海汶

  供桌旁红衣妇女右手举着“转经筒”,这是佛教密宗的特殊法器,又是特殊的金属工艺品,筒身上錾刻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每转一圈,意味念了一遍经,所以不识字而虔信者手执“转经筒”按顺时针方向不断绕转,口中念念有词,一生勤于功德不辍。


摄影:陈海汶  

  供桌前的酥油茶壶和男人腰间挂的长刀,都是十分讲究的金属錾花工艺品。藏族的金工手艺,无论锤、錾、凿,都可谓巧夺天工,尤其是保存着唐朝以前金银镶错的古老特技,非常珍奇。


摄影:陈海汶  

  前景男女老幼围绕藏桌,这种雕木漆制的供桌高66厘米,四周描金勾银,雕刻花鸟鱼虫、飞禽瑞兽,都有宗教含义,如高山雪狮是神圣的,格萨尔王的坐骑、镇魔的法轮、八吉祥以及吉祥的云纹、莲花、如意等,皆雕刻工艺精湛、漆绘华美明丽庄重。
  供桌上放有“切码”和“酒杯”,“切码”是祈祝丰收的一种专用雕花木器,外观上大下小如量斗形,内贮青稞、豌豆、荞麦、玉米等混合而成的“五色粮”,在米面上插有令牌形的表帜及青稞穗株,以及用酥油捏成的牺牲。“切码”平时供在堂屋大门内,逢年则围以哈达祈福。这“切码”的造型实际就是汉族俗谚“五谷丰登”的来源:“豐”字下的“豆”原本是象形字,《周礼·天官》:“凡祭祀,共豆脯”,即供奉祭肉的专用礼器,上插五谷。这种汉唐古风在藏区的文化遗存特别珍贵。 


摄影:陈海汶

  供桌后身穿黑白花饰的妇女,胸前挂有一个精致的饰品“嘎乌”,这是藏族女信徒几乎人人皆有的胸饰,常用铜锤打制而成,外镀金银,多呈两层重叠之八角形,造型厚重,外表刻有莲花、祥云等图案,镶缀翡翠、珊瑚、松绿石乃至红宝石。“嘎乌”实际是藏民的护身佛盒,盒内装有小佛像、微型经卷乃至高僧舍利子。康巴地区的嘉绒藏民衣饰豪华,许多康巴汉子也戴有嘎乌和华丽的耳环、环串等。

 

(责编:兰亚妮)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