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奇鼓述说的秘密
缐礼 范久辉   发布时间:2010-01-31 11:12:00   来源:西藏旅游杂志

  天上的雪啊向我降吧!
  山谷的风啊向我吹吧!
  妖魔鬼怪啊跟我来吧!
  秧祸灾难啊集于我身!

  巫师吟唱着流传了千百年的祷词,用最正确的节奏敲击着皮鼓,舞动身躯,穿梭在人间与神界,传递着人们的心声。鼓声阵阵,唤醒沉睡的神灵,远古时期的藏人相信,用处女制成的人皮鼓具有非凡的神力,虽然这样的制品早已被禁止,但是“鼓”这个西藏最古老的法器却留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的制作方法,一凿一画都充满了制鼓人虔诚的祈祷和历史的味道……

  巫师吟唱着流传了千百年的祷词,用最正确的节奏敲击着皮鼓,舞动身躯,穿梭在人间与神界,传递着人们的心声。

  神鼓的传人

  27岁的仁青是个快乐单纯的小伙子,做鼓已经有10年了。他在午后的阳光里雕刻着鼓上木柄的花纹,并不慌不忙地将鼓柄安装到鼓身上面。这个手工作坊没有招牌,却是拉萨小有名气的“则东”鼓行。胖胖的老板和蔼地说:“自打懂事起,就看着爷爷制鼓谋生。”他是这个家族技艺的唯一继承者。“9年前,我就来到拉萨在这个小巷里,和爷爷当年一样以鼓为生。在我们的家乡日喀则司马乡则东村,家家户户都是以制作法鼓为业。”则东村的法鼓在西藏很有名气,所以老板占堆就以“则东”来命名自己的鼓行。

  散落一地的工具,大小的锯、刨子、钢尺、铳子、锤子、斧子和弯刀,在仁青的手中翻飞着轮番上阵,非常娴熟。时不时会听到他欢快的藏语歌和口哨声,他偶尔也会停下来找人聊聊天,喝杯茶。他是作坊里汉语比较流利的伙计,当我问及为什么前一天拍摄时没见他,他说他去大昭寺转街了。她的妻子次丹温顺寡言,就在他身边微笑着照顾他们2岁的女儿,仁青很享受着这样的生活。

  相对于活跃的仁青,鼓行里的另一个学徒格桑就显得腼腆羞涩,他说:“在拉萨,制作法鼓的手工艺者并不多。”更多的时候,他都蹲在阴暗的光线中摆弄他的颜料和画笔,慎重细致地绘制鼓身上的图案。邻居们都说格桑的糌粑最好吃,那天的下午4点是他们的下午茶时间,格桑用沾满颜料的手揉捏了一碗糌粑,并递给我一块。我接受他的好意,吃了有生以来第一块带着颜料气息的糌粑,觉得还挺幸福。或许因为职业的关系,他对色彩十分敏感,一直很喜欢摆弄我的相机,并尝试着拍照。可惜他一句汉话也不会,不过几天下来,我们语言上的交流竟然进展到了“OK!”“HELLO!”和“BYE-BYE!”

  另外一间门面里的小徒弟多吉做鼓的神态相当认真,但我注意到在他的左手上有一处结痂的巨大伤口。这样的伤对他们来说是常事。

  就在这些平凡而又快乐的手工艺者的手中,一面面色彩艳丽的法鼓在这个十分简朴的鼓行里诞生,这些鼓将去藏区各地完成它们不同的使命。

  这些朴拙的木块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最终以鼓的形态展示人前,每一个工序都浸透了人们的心血,他们将自己的信念注入其中,希望它们能像传说中的那样被赋予神力。

  我很喜欢鼓面上“三喜旋”或“四喜旋”图案,动感十足,好像静静放置也是有节奏和旋律的。

  回归节奏的源头

  法鼓制作的第一步,是将圆木劈成若干弧形木片。每块木片弧度的都有统一的标准,要依照简易模具反复打磨。木片的数量和尺寸由鼓的大小决定。

  阳光从门口斜倚进来,多吉用熏得炭黑的小锅在火盆上烘烤牛胶。老板占堆席地而坐,像玩积木一样拼接鼓片,然后用牛胶将20片粘在一起。这牛胶粘力超强,只要在鼓片边缘上轻轻涂一遍再严丝合缝地对接粘牢,便能瞬间竖立在地面上。占堆和多吉用结实的长绳将粘接好的鼓身捆扎好,再用炭火盆烤干鼓上的胶。

  “等这些鼓片干透之后,师傅就会在内圈加上两条有韧性的木条固定,然后打磨一下外壳,你们就能看到我们来上色了。”仁青很热情地向我介绍道:“我们的鼓面一般是由牦牛或羊皮做的。”“皮子是你们自己制的么?”“皮子的加工太复杂了,我们的店不加工,鼓面的皮都是从堆龙德庆一家皮革店作坊买的,来的时候是干的,在使用之前要用水把它们泡软,然后再往鼓身上蒙。”

  鼓的图案和基色由客人自己选择,两龙啸天的经典图案是最常见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的鼓声如同天上翻覆的龙吼一样,洪亮且八面生威。我很喜欢鼓面上“三喜旋”或“四喜旋”图案,动感十足,好像在静静放置的时候也是有旋律的。

  伙计格桑用“立粉堆金”的手法作画,先用铅笔将纹样描在鼓上,然后再以“扫粉”的形式让石灰粉通过被针孔过的样稿漏到鼓面上,这就是工匠们的“制图”。接着就是上色,最后用透明涂料将绘制的彩色图案覆盖一遍就大功告成了。鼓行的工序并没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制鼓的师傅都能独立完成整面鼓,不过由于工序繁琐,大家分工合作也需要三天才能完成。

  这些平凡的手艺人使得博大精深的藏文化有了一个个完美的载体,哪怕他们自己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平凡的工作究竟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关于神鼓的记忆

  “转经古道,围绕出神圣的圆心,那正是鼓槌凝重的落点。”藏族民歌中这样唱道。鼓是西藏最常见的法器之一,在密宗中人皮鼓是忿怒尊或持明尊所持法器,以两个天灵盖相背接合,两面再蒙以人皮,常常涂作绿色,在修法时配合金刚铃杵使用。

  在店主的家乡日喀则司马望堆乡,有一种叫“司马卓”的舞蹈,是由男子在背后背着绘有红、橙、蓝三色喜旋的鼓,双手挥动鼓槌热烈起舞。桑耶寺内还有卓舞的壁画。作为乐器的大型鼓有五个金属的环袢,用于悬挂固定在舞者身上,区别于祭奠法事上用的长鼓柄法鼓。

  传说中热巴舞的创始人米拉日巴大师杀象祭神,取大象肋骨做鼓架,取肚下薄皮做鼓皮,用小肋骨做鼓槌,用象的肠子做网状裙穗在鼓上跳舞,热巴舞由此而来。

  如今,法鼓不只在寺院中使用,在西藏的世俗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正当我们和老板聊着他的生意经时,一位买家走进忙碌的鼓行,要买一面鼓用在家族法事上。他和老板很快敲定,第二天就可以取货了。现在一些条件优越的藏族家庭,在请喇嘛来家中做法事之前,都会自己准备法鼓之类的法器。

  今天,老板和仁青们依然按部就班地化木料为法鼓,他们的生活在拉萨的冬日里平静地继续着。这些平凡的手艺人使得博大精深的藏文化有了一个个完美的载体,哪怕他们自己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平凡的工作究竟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