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喇嘛从大昭寺正门前闲庭信步。
在西藏,宗教信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酥油。前面成袋的是佛事点灯用的灯油;后面象一块块豆腐一样切着卖的是老百姓的食用酥油。
一、传统和现代完美融合的城市
这是我十年来第四次来到拉萨。
2002年5月,我第一次来到拉萨。在赴藏的路上,说不清为什么,我脑海中对拉萨的想象竟然是这个城市中没有红绿灯、满街跑耗牛。而我亲眼看到的拉萨的城市建设不比内地的任何一个省会城市差:这里既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保存完好的藏式传统风格建筑,又有现代化的楼宇、街心花园和城市雕塑,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却秩序井然。
几天的采访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在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藏文化古城里,传统和现代融合得是那么和谐、完美:在这里,既能看到传统的一面,又能感受到非常现代化的一面。二者互不干扰,和平共处。转经者神态安祥地从熙熙攘攘的车流中穿行;身披红袍的喇嘛腕带手表,拿着最时髦的手机旁若无人地不知与谁聊天,而他的同伴们此时在经殿之上全神贯注地颂经文做法事;我可以在充满浓重酥油味的藏房夹道小巷子里左转右拐,也可以在像长安街一样宽阔的北京路上招手拦下一辆崭新的桑塔那出租车(拉萨的出租车比北京的还要高档,一水儿的桑塔那2000);正午的烈日下我面对历时一年从上千公里外一路磕长头来到大昭寺的信徒,震撼得哑口无言,华灯初上时我从相当开放的歌舞厅和夜总会门前走过,对里面泄露出来的些许春光也会生出一丝感慨;拉萨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通讯网络、能买到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能买到的任何一款商品、能吃到几乎涵盖全国的各色风味小吃,身边喧嚣的车流里你几乎能看到世界所有品牌的高级越野车。
二、转经路上感受信仰的力量
我们住的东措青年旅社地处老城区,城关区政府对门。一般人对拉萨的印象是个大的概念,认为拉萨市区就是拉萨,但西藏人特别是拉萨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心中的“拉萨”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
站在红山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到达的时候,藏族传统的节日雪顿节刚刚闭幕,但人流并未减少。大昭寺、八廓街、布宫周围以及林廓路上,到处是转经的人们。
所谓转经,就是按一定的线路作环状行走,是进行祈祷的一种形式。藏族信徒传统的转经线路有三条,一条是囊廓,在大昭寺中环绕主殿觉康一周,全程立满法轮,长约500米,是内环线,藏语“囊廓”是内环的意思;第二条是八角街(也称八廓街),环绕大昭寺一周,全长约1000米,是中环线,藏语“八廓”是中环的意思;第三条是林廓路,绕拉萨老城一周,全长5000米,是外环线,藏语“林廓”即外环的意思。近年来又多了一条转经的路线,就是围着布达拉宫转。
林廓路是人们在重要日子(藏历初一、初八、十五、三十被认为是重要的日子)转经的线路,而囊廓和八廓街转经的人流则每天不断,在转经路上,我与一位一身汉装打扮的藏族汉子攀谈起来,他是一位事业单位的干部,纯正的藏族,他用流利的汉语同我交谈起来。他说,西藏和平解放前是政教合一,藏民家庭中生育的长子一定要送往寺院出家当喇嘛,“如果不是解放,我现在也许就在大昭寺念经了。”他说他对于藏传佛教还是十分信仰的,每当心中遇到不快或是家里遇到什么不顺的事时,他就会来八廓街或林廓路转几圈,一边转一边念经,转完了,心里就好受多了。
有些极为虔诚的信徒,转经是每天必修的功课,转囊廓和八廓时间还短些,转林廓一圈至少要耗费近2小时,藏民信教群众忌双数,因此觉得转一圈不够虔诚的信徒就至少要转3圈,这样,每天就要转五六个小时!让人觉得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围着林廓一路转下去。很多信徒认为是佛祖赐给了自己一副好身体,而《拉萨晚报》的记者扎西平措说,每天徒步几个小时,有什么体育运动能比得上?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磕长头的信徒们。五体投地,用身体丈量大地,有些人是用了一年、二年的时间这样一步一磕地从上千里外磕过来的!有很多人就死在磕长头的路上。而他们的家人根本不会感到悲伤,认为他们这样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真是信仰的力量!
三、拉萨——人们心中的“圣地”
一直认为,旅游是把双刃剑。我在全国见到的因为旅游发展破坏当地传统风貌、民俗文化的事例太多太多。
而拉萨显然是个例外。西藏的旅游热大约是十五六年前的事,此前由于地理上的封闭、偏僻、不易到达,以及信息的封塞导致人们因为对西藏无知而产生的恐惧,使得到西藏旅游成为一件十分奢侈也十分需要勇气的事。这在客观上使得西藏尤其是拉萨的传统文化很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我把这称之为“文化保护的缓冲”。当世界了解西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通过各种途径来拉萨的人多起来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已经相当强了。可以说,如果西藏旅游热早十年到来的话,拉萨的古建筑和民族文化遗迹相当一部分就不复存在了。
回顾拉萨的建成史,就能充分印证一句经常能够听到的外交辞令:“西藏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藏传佛教在西藏的统治和传播,从来都是以得到中央政府认可为前提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专门为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而在红山上建造的宫殿,这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冬宫。文成公主刚嫁到吐蕃时,红山脚下这一片拉萨河谷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来为文成公主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逐渐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寺庙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拉萨旧称)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对于这句年年、天天甚至时时重复强调的外交辞令,国际上有些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国家口头上承认,但私下里从来没有放弃借一小撮“藏独分子”而搅局的卑劣行径。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08、09年,由于314事件,西藏的旅游受到很大冲击,我的很多朋友因此取消了到拉萨的旅游计划。
这次来,漫步拉萨街头,发现旅客比我前几次前来时多多了,满大街是操外地口音的人比当地人多。各个宾馆、青年旅社暴满。布达拉宫更是一票难求,每天一千张的限额,不是有钱就能进布宫,我们在拉萨呆了五天,找遍了各种关系,竟然也没搞到一张票。
拉萨的旅游又热起来了。
但现在的气氛跟原来又大不一样,随时都能看到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的特警,这让我们这些外地人颇不适应,想想也是很无奈的事,社会安定的最基础的是安全;而当地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视若无睹。正是因为这些人民卫士的日夜守卫,当地的百姓才能安全放心得地起居生活,外地的游客才能自由自在地浏览观光、商人们才能踏踏实实地经商。
在西藏、在拉萨,宗教的力量无所不在。所到之处,都能看见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成群结队的虔诚的朝圣者,不可思议的磕长头的队伍;长明的酥油灯;表现佛的各种形式和精神状态的唐卡、酥油花,各种宗教遗迹、佛教神殿里的参差不齐的神像,神态超然的僧人和尼姑。
所有的一切表明,西藏的宗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尊重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除了制定关于文物保护的严格法律法规外,中央政府投入了数亿多元用于修复西藏的寺庙等文化遗迹。西藏大量文化和历史宝藏,包括10多座寺院,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宫无疑是拉萨乃至西藏的象征。这座世界最高的王宫,比北京天安门还要雄伟气派。十年前,《拉萨晚报》记者扎西平措就告诉我们,为了保持布宫的气派,1989年到1994年间,中央政府筹集5000多万元和大量的黄金、白银以及其他贵重金属修缮布达拉宫。仅黄金就耗费3500公斤!这次来,中国西藏网的记者贡桑拉姆又告诉我们,这十年,中央政府为修复西藏的寺庙,投资难以计数。
拉萨独特的风光,壮观的宗教寺庙,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举世罕见的珍贵文物,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使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及各省的援藏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使得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以飞速发展。
我们离开拉萨前往林芝的路上,看到拉萨河谷的路边建成了不少高标准的藏式连排或双排别墅。记者下车走入河边游牧的藏人的帐蓬里喝奶茶聊天,得知这些崭新的别墅都是政府投资为藏族农牧民免费修建的,也就是说,不用花一分钱,原来散居在高山峡谷里刀耕火种的农牧民就能搬进这高标准的住房里,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走过新疆、西藏,我感觉在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农牧民享受到的政策比内地优惠得多。在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曾经贫穷落后的状况正在成为历史。
(责编:徐言)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