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拉梅朵》出品人张蕊 摄影:王飞
电影节为《冈拉梅朵》制作的日本版海报 张蕊供图
张蕊女士(中)在电影节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张蕊供图
唯美的爱情,瑰丽的画面,如诗的吟唱,为《冈拉梅朵》赢得了如潮的掌声和花环:
在韩国第十五届“韩国最高演艺大奖”中获最佳外国导演奖;参加第六十一届法国嘎纳电影节及第三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并入围印度“第三只眼”电影节的竞赛单元;2008年11月在中美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入围新加坡亚洲首届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提名;2008年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冈拉梅朵》获得亚洲新人奖提名;2009年9 月参加第四届巴黎中国电影节,同月受邀参加日本名古屋“爱知国际妇女电影节”;2008年4月在第十五届大学生电影节上《冈拉梅朵》入围最佳观赏效果奖单元;受邀参加美国洛衫矶“第三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主题歌的MV在中央电视台和MTV音乐频道联合举办的第八届“音乐圣典”中获得最佳录影带音乐大奖……
影片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影片主人公对美好生活和纯洁爱情的追求;两代人生活环境变迁和遭遇对比,展示了从旧西藏到新西藏的巨大变化和西藏独特的民族风情。
面对记者,出品人张蕊谈起《冈拉梅朵》时,仿佛在谈论自己心爱的孩子,别有一番温柔情怀。
在观众心中种下对雪域的向往
点击观看: 《冈拉梅朵》宣传片
今年9月,《冈拉梅朵》作为中国地区唯一入选的电影参加了第十四届日本爱知名古屋国际妇女电影节。话题便从《冈拉梅朵》参加日本影展说起。
《冈拉美朵》在日本参展时放映了三场,观众基本上都是自己买票入场的,放映之前与观众有个简单的交流。
主持人提问:“有没有人去过西藏?”。
只有个别人举手。
影片放映结束后,还有一个交流环节。主持人问:“看完影片,谁想去西藏啊?”
在场所有的观众都举起了手……那一瞬间,让张蕊兴奋不已。
“我觉得,电影节上观众是真的喜欢这部影片、喜欢西藏。” 张蕊说,当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观众的问题也纷至沓来: “你们拍的西藏真的就是这么美吗?”“这些在那生活的人真的那么快乐吗?”“那些快乐的劳动场面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回答自信而动情:
“当然了,这就是我们眼中看到的西藏啊!藏族人的生活是很多彩的,电影里所表现的都是真实的劳动场面,观众在电影里所看到的快乐劳动场面也是我们制片方在西藏看到的,所以我们把这些真实的用镜头记录下来展现给大家。”
问题的角度开始变换:
“你们去西藏选景,要选到符合你们心目当中的景色,是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回答简单明确:
“在西藏选景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到了西藏你就可以感受到西藏的自然景色与众不同。那里的自然生态被保护的很好,在那里你会感动,会震撼,甚至会流泪,西藏的美丽完全就是心中的圣地。”
有的观众对细节观察入微:“影片中,在山上展开的巨大佛像图画的是谁?那么多人参加的是不是一个节日?人们手里扔出去的白色东西是什么?”
回答耐心细致:“在山上展开的巨大佛像图是唐卡。唐卡是西藏独特的一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所用的颜料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唐卡还有锦缎织绣的。电影中在山上展开的巨幅唐卡的画像是藏传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画像,每年的八月份都会在拉萨举行展佛仪式,这就是雪顿节,也被称为展佛节。很多人抛出的白色丝织物是哈达,白色的哈达是圣洁的象征,献哈达是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如果你们(台下的观众)去西藏同样也会收到哈达,那是接待贵客的礼仪。”
有的观众的向往溢于言表:“电影里能歌善舞的那些人是不是专业演员?从电影里所听到动听的音乐是不是西藏音乐?去西藏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回答令观众大为倾倒——“男一号阿扎的扮演者在生活当中是西藏话剧团的话剧演员,他为了饰演阿扎的角色学习打鼓练到手指流血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精彩演出。他还为了更加贴近阿扎这个人物减肥13斤,所以他是个非常敬业的演员。年轻梅朵和老年梅朵的饰演者都是藏族人,年轻的梅朵饰演者索朗措是新人,老年的梅朵饰演者丹增卓嘎是西藏话剧团著名的演员,她主演过多部影视作品并获过奖项。电影中其他能歌善舞的人们基本上都是当地群众,他们都是非专业的演员,但是他们天生就会唱歌跳舞。”
“电影中的音乐有原生态的藏族音乐,有把藏族音乐元素与西洋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的交响乐,有根据藏族音乐元素经过艺术加工的音乐,大家看到的劳动场面、打啊嘎、打青稞、洗衣的音乐及歌曲都是纯粹的藏族原生态音乐。”
“去西藏最好的季节是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但是冬季的西藏也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的电影中美丽的冰湖就是在冬季拍摄的,冬季的冰湖更令人震撼”
“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你们不会看到《冈拉梅朵》”
一个记者的问题,让张蕊觉得震惊,甚至觉得荒唐:“听说中国政府要同化西藏,不允许西藏的文化表现出来,你们这个电影会不会让有些人不高兴?”
张蕊回忆说:“这个问题一翻译过来给我们,我都震惊了,我就反问她:‘请问你指的那些不高兴的人是哪些人?’回答是:‘中国政府 ’。”
张蕊的回答有理有据:“我们这个电影的出品方是4家,中国电影集团、中国唱片总公司、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盛唐环球(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前三家全是政府单位,只有我一家是民营公司。”
“如果说中国政府压制西藏文化,又怎么可能投资拍摄这么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呢?可以说假如没有中国政府及当地政府的支持,那么今天你就不会看到《冈拉梅朵》这部影片了,也不会有机会在这里向我提问这个问题了。” 接着,张蕊用笔把4家出品单位的名字写给了那个记者,同时向她发出邀请:“我说的你可能还不能完全相信,如果你们想了解真实的西藏,欢迎你们到中国去看看,到西藏去看看。”
张蕊说,如果没有西藏党委宣传部的支持,影片是拍摄不出来的。“虽然我们最开始只是个民事行为,但是在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还是政府在支持我们。”她说,在日期间,“如果想真正的了解西藏,就请到西藏来吧”,是中方代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电影是最具有感染力且直观的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她说,《冈拉梅朵》用客观的镜头语言诠释了生活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保留了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更融入了现代时尚的21世纪发展新姿,他们在传承着祖先古老文明的同时,又在续写着自己新的乐章。
激情飞扬,滔滔不绝,张蕊在讲述与西藏有关的一切时,语调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激动时她会挥动右手,仿佛指挥家一般,在指挥交响乐的演奏,她的激情深深打动着我。
“我告诉了他们西藏是什么样子。他们信了!”
说起在国外做宣传,张蕊说,以前做文化,只是觉得女孩子做些文化产业的工作不辛苦,也比较适合,做到后来才觉得自己有了一份责任,因为外面的人太不了解中国了。
一次到香港做活动,有个外国不了解中国,觉得中国是中国、西藏是西藏、香港是香港。“我们听着很生气,就告诉他: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也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就觉得我用语言讲述给他好像已经显得苍白了,可能用电影这种方式他们更容易接受。”
这部影片,把张蕊心中的话讲述得酣畅淋漓。
“我们的影片原貌再现了西藏人民的劳动场面,包括雪顿节里的一些宗教场景,他们会看到西藏原来不是压制文化的,人们也是自由享有宗教活动的权利。国外的观众看到这些时很惊奇,而我也惊奇于他们的惊奇,之后的感受就是自豪,我做了这样一部电影,至少我告诉大家西藏是什么样子的了。”
“在国外,这些人看了影片,还提了问题,实际上他们在问的同时已经开始相信了,我就会感觉到:值了,一切都值了!”说到这里,张蕊神情激动而庄严。
“拍摄西藏题材的片子会很累,费心、费力,但是当我们走出国门,就发现再辛苦的拍摄也是值得的,拍这样的片子太重要了。这样的表现形式,我们不用再去解释,观众看到了,也就明白了,如果能让他们产生要亲眼去看西藏的欲望,我们就成功了,去过西藏的人就会更加了解今日的西藏。那一瞬间,我又一次感到了我们责任的重大。”
爱她,就要为她做些什么
这个有着真性情的女子,一次次表达着对西藏的喜爱,对这项事业的意义的认知。她说,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藏族是特征明显的一个民族,之前我们对西藏是一种向往的爱,后来我们慢慢开始去了解她了,有了真的爱,现在就是爱她就要为她做些什么,我们要为她鸣不平,我们要把真实的西藏告诉大家,这是我们的责任。
“《冈拉美朵》的拍摄得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之前说到要继续拍一些涉藏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我还有点犹豫,原因是高原上的拍摄太辛苦了。”面对记者,张蕊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但是现在,我就觉得应该做,而且说到这种责任感的时候,我会热血沸腾。”
国庆60周年的阅兵,让张蕊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中国已经强盛了!”
张蕊正在筹划拍一个和八廓街有关系电视剧和一部电影,电影暂时定名为《扎西德勒》,通过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反映西藏真实的变化。“我希望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都会吉祥如意,生活得愉快。”
“《冈拉美朵》是非藏族的人看西藏的变化,我希望可以找一个藏族的导演,用他的视角去说明西藏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张蕊眼中的西藏,已然换了另一个角度。
张蕊坦言,这次国外做影展也还有一些小的遗憾,没有带一些关于西藏旅游的画册或者宣传页,给当地的观众。“因为在看完影片后,很多观众都有了想去西藏看看的想法,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实现。所以我回来也在总结,一个电影,它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关领域的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链,可以把和西藏有关的东西全部串联起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推介的方式。”
爱有多深,天地有多宽
张蕊结缘涉藏题材影片,缘于《冈拉梅朵》导演戴玮。
张蕊的公司做一些电视栏目和广告,她自己做一些艺术品投资。对于西藏,她很爱,但是又有着不敢轻易去碰触的一种情感。两人同是哈尔滨人,认识20多年,在张蕊眼中,戴玮是个对西藏很热爱的女性导演。作为戴玮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冈拉美朵》遇到了很多挫折,因为种种原因曾几度停拍。
她的精神一直感动着张蕊。考虑了3天之后,张蕊决定介入影片拍摄。于是,《冈拉梅朵》成为张蕊触碰西藏的一个切入点。在她踏上藏土的一瞬间即被融合在一起,西藏的很多元素与她的感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张蕊强烈地意识到,西藏文化应该以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走出去,全球各地巡回,把真实的西藏展现出去,包括西藏电影,这是最直观、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西藏当地还应该做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把知名的电影人、艺术家请到西藏去,用他们感性的领悟能力以及艺术的传播形式将大美西藏展现出去。
张蕊说,现在的涉藏题材电影拍得越来越人性化了,这和整个大环境有关系,也和艺术界创作有关系,大家都比较注重人性化的表达方式,这是更多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激发人们了解西藏的欲望,这是涉藏影片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
在电影史上比较典型的藏族题材电影有:李俊的《农奴》(1963年)、田壮壮的《盗马贼》(1985年)、冯小宁的《红河谷》(1996年)、谢飞的《益希卓玛》(2000年)、陆川的《可可西里》(2004年)、藏族本土导演万玛才旦的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草原》(2004年),以及近两年名声大振的女性导演戴玮执导的《冈拉梅朵》。但是,涉藏题材的影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
张蕊坦言,藏族本身的编剧、艺术人员了解藏族本土文化,但是缺乏先进的拍摄理念。现在的电影市场都是以商业运作为主,他们在这方面的考虑是欠缺的。藏族以外的导演和编剧非常喜欢和热爱西藏,但是又很少能介入到深层的底蕴。怎样让这两种形态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电影是一个特别具有表达力的艺术形式,很直观,但是怎样把它做得精益求精,这就需要更多的人的通力合作与努力。”张蕊说。
她设想,“将来要把更多的商业模式运用进去,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是个创新,也是我一直再考虑的问题。”
她认为,影片应该有一些商业上的元素,不是一定要像美国大片那样才是商业的,商业影片中也有很多是人文的,要结合现在观众的口味,把要表达的内容更加通俗化,具有可观赏性。民族题材的影片与商业结合,要有看点,故事情节更加深刻,将时尚与西藏本土文化相结合,要能看到西藏面貌的改变。
她建议,未来的涉藏影片在制作上应该与国际接轨,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借鉴国际大片元素,用商业的手段进行推介,结合先进的拍摄理念,用客观的镜头语言,展现西藏特有的人文地域文化,这样才可以把涉藏影片做得精益求精。
“很多东西会有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只要把这些很巧妙的结合起来,不去主观评断,只要客观记录就好了,这样会更人性化,更贴近大众。”说起涉藏题材影片的未来发展趋势,张蕊在坦诚中洋溢着激动。
她认为,涉藏影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文艺片,有一定的震撼,推介的手法可能更多的是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展映、作为国家对外的宣传片等。文艺片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效益,但却是清新脱俗的;一种是用商业手段包装做的类型片,商业包装会在票房上取得成绩,也比较有可观赏性,雅俗共赏。
“这两种我认为都是成功的,都是将来涉藏影片可以尝试的方式。”
让更多美丽的“雪莲花”绽放在世界影坛
张蕊希望,政府可以培养更多一些藏族的导演、演员,或者整个团队,有这样一支队伍来拍自己民族的片子可能更深刻,更具影响力,能够把自己民族骨子里的东西挖掘和表现出来。
让不了解西藏的人能够认识西藏,知道西藏的人能够更深地了解西藏,张蕊说,这应该是从事文化行业的人的一种责任。当藏族文化带着浓重的雪域气息和独特的高原风格,高高地擎起一面旗帜,并畅行于影片时,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宽容和和平,在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地区,都作为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这是人类共同的图腾。我们祝愿藏族题材的影片能够像雪莲花,绽放在世界影坛。”她说。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大智慧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张蕊说,“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很伟大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是很幸福的。”
她说,通过藏族题材的电影,我们可以领略藏民族的民俗,解读宗教理念,感受藏文化的精神。藏族题材电影也必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占有一席之地。
(责编:晓武)
相关专题:
电影《冈拉梅朵》
《冈拉梅朵》放映观众交流会两位出品人回答观众问题 张蕊供图
北名古屋放映前中方代表与北名古屋市长、议会议长等官员观看二胡演奏 左二中方代表张蕊女士 左三中方代表赵大新先生 左四北名古屋市长长瀬保先生 左五北名古屋市议会议长太田考则先生 张蕊供图
日本爱知名古屋国际妇女电影节开幕宴会 张蕊供图
中方代表在北名古屋医王山高田寺与寺院住持柴田真成合影 左三寺院住持柴田真成、左四中方出品人张蕊、左二中方出品人赵大新、左一和右二陪同的政府官员、右一放映主持人飒田圭子 张蕊供图
影展图片展示区 张蕊供图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