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钢铁兵:高原上书写热血青春
朱思雄 孝金波   发布时间:2010-11-16 11: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使命,对于军人来说,超越了生命的意义。

  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紫外线照射强度超出平原的50%,全年平均气温在-25℃左右,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

  “锤落钢钎短,持钻虎口断,汗透战士衣,肩头皮肤烂,手掌血泡连,脚下鞋底穿,抬头包公脸,弯腰钢铁汉……”

  7年来,兰州军区某工兵团每年3月挺进“生命禁区”,11月返回。

  他们抵押生命、支付青春、填补伤痛,在地球极地用“精神的海拔”与“物理的海拔”进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殊死较量。

  某部王政委说:“工兵团官兵忠诚使命的价值追求、牺牲奉献的崇高品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率先垂范的模范形象,是军区部队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生命禁区”写忠诚

  初上高原,大部分官兵都不同程度出现头痛眩晕、胸闷气短、呕吐厌食等高原反应,二连副连长李涛说“第一次见识了胆汁的颜色”……

  肖兆兵是一名班长,入伍5年了。他告诉记者,“当年在新兵训练的时候,每天都眼巴巴盼着能上山去施工,但是真的到了高原,才真切感受在高原上施工有多难:第一是生存,第二是任务如此艰巨复杂。”

  双手磨出了老茧、裂开了口子,指甲凹陷、脸颊黝黑,一身身磨得破烂的迷彩服……为了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官兵们长期艰苦工作,坚持节假日不休息,人员三班倒、工程不停工,工期紧张时吃住都在工地上。

  工程掘进是施工最关键最艰苦的工作,要经过打眼、出渣和被覆等阶段。打眼时,风钻手要举起30公斤重的风钻,不到几分钟手臂便酸软无力,他们就用肩扛,用胸顶,飞扬的岩石粉尘不停从钻眼中喷出,打在脸上针扎似的疼。

  在风钻的高频冲击震动下,官兵们的手掌经常打起串串血泡,鲜血、岩石粉把手套和伤口粘在一起,只能用剪刀一点点剪开。一个工作循环下来,风钻手从头到脚全是污迹,外形活像“兵马俑”,吃饭时手臂疼得连筷子都拿不动。

  出渣时,岩石爆破后产生的大量硝烟和尘土聚集,呛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曾有7名官兵因此窒息昏倒。官兵们把口罩打湿当“防毒面具”戴在嘴上,一次出渣下来,全身都沾满了厚厚的烟尘,回到山下3个月后还经常咳出黑黑的痰。

  工程进行混凝土被覆时,由于钢模台车与岩壁之间空间窄小,官兵们只能拖着近50公斤重的振动器振捣混凝土,不是爬就是蹲,一干就是几十个小时。很多官兵肩、肘、膝盖都磨出了鲜血,皮肤被混凝土灼烧得红肿糜烂,疼痛难忍。收工后,官兵连从拱顶上爬下来的力气都没有,经常由换班的官兵把他们一个个背下来。

  “世界屋脊”创奇迹

  高海拔寒区施工作业,面临诸多世界性的难题,这是对这支年轻工兵部队的巨大考验。

  施工初期,这个团掘进的主要设备就是当前世界上最落后的设备——风钻,施工手段落后,施工经验一穷二白。

  随着掘进的深入,官兵们只能用搭脚手架来进行作业,耗时费力,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一营的官兵们开始坐不住了,他们在营长侯作权的带领下想办法,将解放卡车改装成高低可升降、左右可拓展的凿岩车,使过去一个作业循环由20个小时缩短至8个小时。此后,该营官兵还自制出了地沟被覆模架,作业时间较过去缩短了一半,很快在全团推广。

  为了缩短作业循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原团长刘兴仁带头钻研,取得了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仅“新奥法”一项施工工艺的创新运用,就节省经费近5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官兵勇于创新蔚然成风。

  2005年9月,时任团参谋长的虞永才在作业面巡视了16个小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白天看到的官兵在仰角作业时“冰冷的石浆顺着风钻、手、胳膊流满全身,头顶上不时掉落的小碎石砸在安全帽上”,久久不能入睡。顾不上浑身疲惫,他彻夜苦思,终于和同事成功改装了作业台车,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

  “战斗堡垒”坚如铁

  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工兵团政委任秉涛的牙龈严重萎缩,只要一吃饭就钻心地疼,折磨得他经常睡不着觉,健壮的身体瘦得不到50公斤,40岁刚出头的他牙齿掉了8颗。他说:“在高原,谁的身体没点毛病,我这点病算不了什么!”

  任秉涛连续4年带部队执行施工任务,每次都坚持带第一梯队上山,最后一批撤回。他说:“只有把战士们安安全全地带上山、平平安安带回来,我这个当领导的心里才踏实!”

  团长黄明付对待工作尽心尽责,对待家庭却无能为力。“5·12”地震发生后,他四川老家的房屋受损,年逾花甲的父亲在地震中受伤,医治没有着落。此时,远在广州打工的哥哥又因意外工伤住院,老板拒付医疗费。家人多次打来电话,催他回家照顾父亲,处理哥哥的医疗纠纷。但当时部队正值施工关键期,也是安全工作的敏感期,他毅然选择了坚守。

  一营副营长孙四海在高原施工期间,刚出生不久的宝贝儿子因先天性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因工作脱不开身,孙四海只是简单安慰了妻子几句。没想到半个月后,孩子竟然不幸夭折。孙四海只能把对妻儿的内疚埋在心底。

  在雪域高原,官兵们留下的不仅是热泪和汗水,还有最宝贵的生命。原三营教导员刘克勇因一心工作耽搁治疗,身患胃癌医治无效牺牲,年仅36岁;19岁的战士张豪在危险之时推开身边战友,自己却被模板砸中牺牲;年仅18岁的战士王小龙被突然塌方掉落的石块砸中头部牺牲;因重感冒诱发急性肺水肿、脑水肿的陕西籍战士王东东,将2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雪域高原……

  “七年磨一剑”。兰州军区某工兵团组建以来,团党委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团党委”,团队连续6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2007年3月被总部表彰为“十五”期间“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铁血柔情重于山

  在这些忠诚奉献,甚至死而后已的“钢铁战士”身后,同样在默默牺牲着团聚和欢乐的,还有他们的家人。

  7年来,工兵团先后有108名官兵主动放弃探亲休假或推迟婚期,8名官兵婚后不到一周提前归队。

  当记者问起工作,官兵们往往侃侃而谈,而提到儿女情长,多数人则在表达了对家人的愧疚后,一带而过。带着一丝好奇,记者随着军嫂们的讲述,了解了支撑这些“硬汉”的亲情支柱。

  “我以前在老家,他执行任务,很久才回家一次,结婚十几年,连吵架的机会都很少。家务活我是指不上他了,也就希望他平平安安就行了。” 跟着丈夫来到部队,军嫂们除了放弃工作以外,也离开了自己的亲朋和熟悉的环境。工兵团政治部主任向良鸿的妻子张天星说,“后来从老家辞职随军到这边,没想到平时依然见不到面。这里的工作机会不多,想找到合适的更难”。曾经在邮局工作的张天星现在每天的生活重点就是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这个家。

  组织股干事郝建辉的妻子张丽娜说起爱人,有点小埋怨:“他一出去工作,从来是报喜不报忧。在高原上作业,条件有限,很多官兵胃都有问题。上次他胃穿孔,病情很严重,他依然没告诉我。后来医生说,如果再晚点送下来,可能人就不行了。”说到这里,她眼圈红了,“其实,做军人家属,真的付出太多。就算再多困难,我也愿每天在家里盼着他回来,有我在,这个家才温暖。”

  这样的付出,她们的心中没有委屈吗?团长黄付明的妻子王秀荣说,“有时候遇到难处,心里肯定是有一定委屈的。但在亲眼见了他们艰苦的工作条件后,我的心态就彻底变了。”那是在2005年的中秋,王秀荣曾跟着演出队上山慰问,“上山前就一直在想象见面的欢乐情景,结果到了现场,他们还在工作,一身的灰,一个个脸黑得都辨不出来是谁,工作太苦了,我当时就心疼哭了。”

  今年8月才刚刚和一营部上士戴强“领证”的周娟有过心酸。生病时,她曾一个人去打吊瓶,因为肚子实在太饿,只好举着吊瓶自己走出医院买吃的。她举了十几分钟,手臂没力气了,就眼睁睁看着血在回流,在陌生的街道,她无助痛哭。“相信每位军嫂都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但这些跟我老公他们的工作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是为国家,为人民去牺牲奉献,去实现‘大我’,我们每一个个体也只是‘小我’,我支持我的老公,因为如果是我,也同样会选择‘大我’。”这是工兵团军嫂的心声,也是工兵团所有官兵的凌云壮志。

  某部林政委说,工兵团一代代官兵们,在团党委的领导下,不辱使命、挑战极限、争创一流,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工程建设奇迹,他们用生命和忠诚筑就了“钢铁长城”,不愧为新时期我军的“雪域钢铁兵”。

 

(责编:阿菌)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