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苹:当卡布奇诺遇上酥油茶
冯登宁 田春艳   发布时间:2010-10-17 08:58: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对张苹的作品《黑色的甜点》系列有这样的评价:“她的作品创造了时尚和佛像之间的一种混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思考。” 而时常一袭黑衣、佩戴鲜艳藏饰,有着明媚笑容的张苹,与自己的画作也很是浑然一体。

张苹
张苹 张苹供图

  西藏是她的一块福地

  1997年,这个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湘妹子背着画夹开始了她的寻梦之旅。三年后,她离开北京,追随着她爱的男人,踏上了去西藏的路。

  西藏不同于湘西的奇异秀美,不同于北京的浩大纷繁,每天晒晒太阳,因为揣着爱情,心中的欢喜便久久不能散去,享受着这从来没有过的内心宁静,眼睛也一天天更加明澈起来。她留了下来。

  2003和2004年,她的作品就曾在西藏女性展与美国新墨西哥peacefulwind画廊“西藏当代艺术展”参与展出。然而,她依然感觉迷茫,只是凭着视觉体验,执拗地画着。2005年到2006年经历了怀孕与生育的她,随着生理与心理的转变,开始思考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同,她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真奇怪,是西藏激发了我的女性身份”,“哦,原来我的路可以这样走”。

  她说,西藏是她的一块福地。作为一个女人,她有了现世安稳,在这里与爱人安了家,有了孩子;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这里,她找到了一条心灵之路,创作进入了一种状态。如此想来,张苹的确是一个被西藏眷顾的孩子。

  聊天聊出来的“更堆群培艺术群体”

  去过拉萨的人,都去过有名的八廓街,或者也都注意过坐落在东北角二层小楼上的“更堆群培画廊”,这个画廊便是“更堆群培艺术群体”开办的。如今这个群体在国内国外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是西藏最有影响力的画家群体。

  群体从成立迄今,一直带有明显的互助合作社性质。租有空间,但结构松散,画廊场地的租金,水电费和其它开支均由群体成员共同分担。除了经济上的合作、风格和技术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日益媚俗化的现实情境中的一种精神上的互相取暖。

  而在更堆群培群体尚未成立以前,他们还相互只是旧友、酒友、亲友、甜茶馆的泡友……闲时围坐一起,谈谈艺术,谈谈困惑。2003年的某一天,他们又聚在一个黑黢黢的甜茶馆里,聊得兴起,就说不如成立一个艺术群体吧。大家一起做事,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更何况还能在商业与艺术形式的探索上走得更远,这便是最初的“更堆群培”。成立时只有十一名成员,这其中就有张苹和她的先生蒋勇。

  “更堆群培艺术群体”成立后,成员尽其所能地做事,集中展示作品,不定期地做学术交流,逐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提起这一切,张苹说,“按我们西藏的话来说,真是菩萨保佑。”

  艺术是一种享受

  张苹在作品中开始介入女性题材,是在2007年,她开始重新思索,并整理自己心目中的女性形象。体会自己女性心理和女性审美状态,并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在形式与媒介材料上改变。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和调整,终于,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无形中就有了力量。尤其是2008年与摄影家高志勇合作的观念摄影《Hi, the body》(《嗨,伙计》)的成功,给了她很大的自信。

  虽然有很多艺术家都在表现女性的身体,但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与切入点不同。张苹的作品《黑色的甜点》系列,由7幅画组成,明显借鉴了唐卡与壁画的风格,却采用了结合西藏矿物颜料和丙烯的绘画材料。

黑色的甜点1
黑色的甜点1 张苹供图

黑色的甜点3
黑色的甜点3 张苹供图

  她说,由于生活在西藏多年,感觉西藏女性被符号化很严重,这就成为她唯一的优势。但我觉得,她的通透、率性与敏锐的感知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她将一个艺术青年的浪漫情怀融合在西藏深厚的人文中,就像一杯优雅的卡布奇诺与一碗香醇的酥油茶在甜茶馆里相遇,在时尚与传统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西藏,这就是她的特别之处。

(责编:阳光)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