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神灵造型的形式美。本教造型艺术中的很多图像及其象征含义对后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民间“年”、“鲁”、“赞”神祇造像的形式和内容都源于本教的类似原型。西藏高原岩画中经常出现的许多变形怪异的人物造型,具有某些动物特征的人物,或人首兽身,或兽首人身,或头戴面具,或周身长毛,其怪异夸张的形体姿态和抽象的刻画,类似于本教神祇造型的原型,应为早期的某种神灵形象。阿里日土任姆栋岩画中正在舞蹈的“鸟兽首人身像”就出现在古格壁画中一个宏大的祭祀场面中,当是本教祭祀场面的真实写照。在古格托林寺集会殿壁画中出现的龙王、龙女造型,古格红殿《三转法轮》壁画中上身为人身,下身呈鸟形,背长双翅,尾羽上翘的大鹏形象,人身鸟羽、口含巨莽、人身鸟尾的“迦楼罗”造型等,也都是早期本教神祇造像形式原汁原味的直接承袭。这些本教“鸟兽首人身”像,经佛教本教的长期争斗融合,也从本教至尊的神祇变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其艺术形象经过提练夸张和变形处理,呈现出多头多目、多臂多足的姿态,全身赤裸,怀拥明妃。饰物持器也更加多样化。更具装饰美感,如头戴骷髅冠,足踩魔怪,手执法器,身饰人头缨珞,颈、手、足缠绕青蛇,背燃烈焰等,充分表现出了密宗神祇法力无边、勇猛强悍、震慑天地的造型特征,成为阿里古格壁画中最具神秘魅力和形式美感的造像。
本教图符造型。本教绘画造型中有许多圆形图像的意识对藏传佛教美术影响极大,在本教绘画中具有多种圆形图,如母龙作环形状、母龙和鸟首人构成圆形;日、月、男根等多种图像均作圆形状,远古大石崇拜中的大石、石图造型布局也多为圆形、同心圆形,这些在藏传佛教艺术中被继承下来,并得到广泛应用。圆形成为佛教哲学义理普遍的表征。
“十”雍宗图符,系由太阳演化而来,也是换形的圆,并寓意着永恒常转、光明火焰。从审美意义上理解,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运动的、均衡的、和谐的、多样统一的完满的美。这些的观念体现了本教关于宇宙形成观念的理解,而成为本教的象征性教徽和教名。后来更成为佛教大圆满法的追求和佛教法轮常转的象征标志。
日月图符崇拜的岩画,在藏区各地岩画中最为常见,通常出现在有狩猎、畜牧、动物群组合性题材的岩画中,也有单独表现日月的独立画面,太阳造型均为圆形,四周绘象征光芒的辐射状芒线;月亮的造型抓取最具代表性的新月形。其光芒则为圆形,显然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有的岩画在枝状植物上方绘日月图像造型,在日月图侧边绘有类似雍宗图符、象征星辰的星点和逼真的雪花图像,是以抽象的手法,象征雪雨的美术化表现,这类岩画构图的造型形象主题明确,将植物的生长成熟同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现象相联系,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界神圣力量的依托和崇拜意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象征光明、温暖的图形,在古格壁画中还作为佛像、菩萨像的头光、身光被普遍应用,成为藏传佛教美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和佛像神祇装饰必不可少的造型特征。
四、民间传统文化的情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壁画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展现出了真情风韵。风马经旗幡活脱鲜亮的形式感;面具艺术于夸张浪漫神态中呈现的庄重威严;玛尼石刻艺术极富创意的和谐自然;“喇嘛玛尼”布画世俗性的叙述风采等,为古格佛教壁画艺术注入了营养,并全面提升了古格壁画的表现力。
“风马”旗祭的喜庆欢快。风马旗是由远古本教“魂像的飘帘”形式演化为集体祭祀。祝福与形式美感为一体的藏传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和民间色彩的民俗美术形式。具有深邃的原始宗教内涵和纯粹的本土民间艺术特色。在艺术风格上,它集书(经文)、图、金石雕刻、印制为一体,以轻快、明朗、生动、活泼和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洋溢着吉祥、喜庆、欢快的色彩,成为藏传佛教民俗活动中乐于采用的一种审美性极强,充满感情色彩的民间造型艺术样式。
面具造型。面具,藏语称“巴”,起源于古老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及祭祀活动,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种类、形式、风格的艺术样式。其中尤以神灵和动物面具最具特色。造型种类也多至不可胜数,除表现佛、菩萨、历代高僧、法王外,大部为各类护法神祇面具。其中一部分是以吉祥天女、大黑天、大威德金刚等八大护法神为主的面具;另一部分为被佛教降服而成为护法的本教神灵,包括年神、鲁神、赞神、女鬼、独脚鬼、鬼王及各种动物神灵面具等。这些面具或牛头马面,或青面獠牙,其色彩光怪陆离、形象夸张浪漫、表情狰狞恐怖、造型凶猛威严,具有强大威慑力、震撼感和为护卫佛法而应具有的伏诛一切鬼魔的大气度。
玛尼石刻造像的伟然气势。玛尼石刻是远古自然崇拜、大石造型、摩崖石刻、岩画造像的承袭和发展。玛尼石刻表现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瑞禽灵兽、神灵、经文咒语符号、佛像人物四类。玛尼石雕刻手法以线刻白描为主,同时还有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雕刻施彩或多种手法并用,灵活多变、极富创造性。民间刻工利用各种不同石质、石形的石头作材料,随形构图、因材施刀、巧妙加工,根据石形举刀。镌刻手法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阿里玛尼石刻以卵石剔刻称著。技法以减地阴刻为主,构图均衡稳健,线条灵动细腻,人物形象恬静安详,表现内容丰富,并有现实生活人物出现,放置方式中还有独特的长达数百米的玛尼墙形式配套而别具一格。
喇嘛玛尼布画。是民间以绘画为主的说唱用挂图,其表现形式是以直观可视的绘画造型手段,通过构图、色彩、线条和故事情节来表达因果轮回、行善积德等主题。其内容带有更多人道主义色彩的沉重而真挚的思考,具有现实主义美学的特点。民间画师在处理故事情节时驾轻就熟,布局高潮迭起接续自然,技巧运用夸张有度,往往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呈现出一种激情洋溢,妙趣横生的幽默感和纵情挥洒的生动气韵。喇嘛玛尼布画表现的主要题材有《还魂噶玛仁增传》、《地狱变相图》、《八大藏戏》和各种描绘祖师的圣迹故事图等。其天籁情趣与民间玛尼石刻的意境十分贴近。而在绘画风格、形式技法上,既有藏传唐卡画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更有民间文化的拙补夸张和天真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