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每一种思念,都被写进了中秋的月光里。
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日过半,故称“中秋”。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祭月习俗,汉代逐渐普及,到唐代已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承载着千年来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
赏月与吃月饼,是中秋最经典的习俗。夜幕降临,家人围坐庭院,沐浴在皎洁月光下,一边品尝象征团圆的月饼,一边闲话家常。月饼不仅外形圆润,寓意“圆满和谐”,其内馅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广式的甜美、苏式的酥香、京式的古朴,无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灯笼也是中秋不可或缺的元素。孩子们手提各式花灯,走街串巷,点点灯光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寓意照亮前程、增添喜气。在南方部分地区,还有燃灯祈福、舞火龙等热闹活动,为节日夜晚增添了几分璀璨与欢腾。
中秋更是一场味觉的盛宴。除了月饼,芋头、柚子、螃蟹等时令美食也常被端上餐桌。芋头寓意“辟邪”,柚子象征“佑子”,这些充满巧思的食俗,体现着民间智慧的代代相传。
从情感层面看,中秋是思念与团圆的集中表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身在何方,人们在这一夜仰望同一轮明月,思念远方的亲人。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中秋成为维系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如今,虽然庆祝方式不断演变,但中秋节的核心价值——团圆、和谐、感恩,依然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月圆之夜,愿每一份思念都有归处,每一次团圆都值得珍藏。(中国西藏网 记者/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