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 > 权威发布

【涨姿势】他们,是无党派人士

   发布时间: 2015-06-17 13:49:00    来源: 统战新语

  李鼎铭(1881.9-1947.12)

  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陕甘宁边区杰出的领导人。

  1941年,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议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精兵简政”的提案在参议会上顺利通过,同年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

  马寅初(1882.6-1982.5)

  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被誉为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

  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已有6亿人且增长率较快。马寅初忧心忡忡,认为应当实行计划生育。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写成提案,于1957年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后受到错误批判,但马寅初毫不气馁,表示“为了坚持真理,不怕油锅炸”。1979年计划生育政策最终成为我国基本国策。

  张奚若(1889.10-1973.7)

  著名政治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政治学奠基人之一。

  张奚若先生对国民党腐败和蒋介石独裁统治深恶痛绝,曾发表《斥蒋介石》的长文,认为其“好话说尽,坏事做完”,明确表示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张奚若先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提出的意见获得大会采纳。新中国成立后,张奚若先生担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等职务。习仲勋同志高度评价他“襟怀坦荡、直言不讳”“不仅是我们党的一位挚友,更是我们党的一位诤友。”

  郭沫若(1892.11-1978.6)

  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郭沫若早在1926年就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这一时期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和诗歌作品。抗战胜利后,他又勇敢地同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周恩来同志曾评价说:“在这场战斗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邓小平同志称赞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巴金(1904.11-2005.10)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被誉为“人民作家”。

  巴金自称是“五四运动的儿子”,受进步思想影响开始文学创作,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罪恶,先后创作了《家》《春》《秋》等优秀作品。抗战爆发后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曾两次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等。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巴老年近八旬仍坚持创作了《随想录》,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影响。因其特殊贡献,199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巴金星”。

  程思远(1908.9—2005.7)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程思远少年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抗战爆发后,他亲历台儿庄战役。解放后,程思远虽然身在香港,但一直心系祖国。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冒生命危险,成功帮助李宗仁夫妇在1965年7月回到祖国怀抱。毛泽东主席特为程思远取别字“近之”。回国后几十年来,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同志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阿沛·阿旺晋美(1910.2—2009.12)

  杰出的爱国进步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曾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三、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阿沛先生毕生维护民族团结,同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在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阿沛先生解散数千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昌都,后担任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西藏自治区筹备成立过程中,阿沛先生受命出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参与和领导西藏人民平息叛乱、进行民主改革和建设民主政权。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阿沛先生当选为第一任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即后来的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阿沛先生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参与和领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协助党和政府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

  袁隆平(1930.9— )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0年代初,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很多人认为是自讨苦吃,他“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心甘情愿吃这个苦”。为加快研究,他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一年三地,甚至在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 年发现一株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天然杂交第一代,打开了突破口。1973 年,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提高到每亩 500 公斤以上,接下来亩产不断突破800、900公斤,2014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不仅帮助解决中国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责编: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