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关正在接受边防检查的印度货车(摄影:张攀)
乃堆拉,藏语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地方”。乃堆拉山口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印度锡金邦交界处,海拔4545米,从印度锡金邦越过山口可达中国西藏的亚东,是连接中印陆路贸易最短的通道。历史上,通过乃堆拉山口的贸易路线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2006年7月6日,中国和印度宣布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恢复了这条因边境冲突中断了40多年的边贸通道。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朱晶晶近日走访了这一中印贸易的新驿站,请听她的报道:
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对扩大中印边境贸易、造福两国人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亚东县商务局局长巴旺的体会最深:“2006年刚开放的时候我们边民比较少,当时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50多万,现在每年逐步增长,到2014年, 我们的贸易总额达到一亿多。两国边众民在亚东边贸市场开通以后都赚了不少钱,两国都愿意做这个生意。”
在乃堆拉山口的市场上,中国和印度方面都明确列出了双方可以交易的商品名单,如印度可以出售29种商品,其中包括纺织品、毛毯、农具、酒、香烟、茶叶、大麦、大米、植物油和当地草药等。中国则可以出售15种商品,其中包括马、山羊、绵羊、牦牛尾、山羊皮、羊毛和生丝等。
尼玛顿珠是中国西藏亚东县的边民,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在边贸市场接印度运过来的货物。他在这儿做边贸生意已经十年了,主要进口印度零食、毛毯和化妆品,然后在亚东的商店里售卖。乃堆拉边贸市场开放之前,尼玛顿珠和亚东的老百姓们主要靠伐木养家糊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做边贸生意以后,他对于现状感到很满意。“以前我们靠树林,在亚东好多老百姓都砍树,现在不能砍树了,所以现在我们做生意。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了,(通过)做这个生意。”
在乃堆拉边贸市场做生意的大多数印度商人大至少都会四种语言:英语、尼泊尔语、印地语和藏语,当地老百姓过来买东西可以很方便直接地与她们交流。来自印度锡金邦的帕来玛哈茂(Pelemalhamo)和她的女儿也是乃堆拉边贸市场的老商户,她们从06年边贸市场开放以来就一直在这里做生意,起初她们只是卖一些印度的茶叶、饼干、巧克力,现在她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几乎市场上能售卖的印度本土商品在她们的店铺里都能找到。随着来亚东的游客和香客数量的增多,帕来玛哈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她认为生意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下雨天为我们提供伞,有什么困难都帮助我们,还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商铺。”
在边贸进出关口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据边防六团的军官廖小兵说,从今年五月份开关以来,每个月出入境人员和货物流量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六、七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印度过来的货车都载满货物进关,一天的售卖结束后空车返回;而中国出关的货车大部分都空荡荡的,等到每天闭关的时候又载满印度的货物而归。可见在乃堆拉边贸市场上中国出口印度的货物远远少于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货物,但是廖小兵认为这不是件坏事。“通过这个口子的开放,能够加大两国的交往,这对于我们中印两(个)大国的关系、维护我们的外交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块估计有很多积极的帮助。”
廖小兵在乃堆拉山口的边防岗上站立了十年。乃堆拉边贸口岸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像廖小兵一样坚守着岗位的军人们,他说:“穿着这身军装,到这个地方来了,从事的是边检这个行业,那肯定就要安心在这儿工作。再加上这边靠近印度,是一个口岸上,对我们个人的能力素质各方面要求也比较高,我觉得能够锻炼一个人,在这边感觉还是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现在乃堆拉的边贸生意越来越繁荣,进出关口的基础设施条件远远满足不了双方贸易往来车辆的需求。现在只能把来往商人各自分成三组,分三天轮流进出关做生意,否则一天来往的车辆估计可以达到一、两百辆。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积极计划扩建边贸市场,亚东县商务局局长巴旺表示:“现在这个是临时性的边贸市场,我们的下一步打算就是搬到那个仁青岗,那边地形比较大,可以建大的市场,现在印度来的车特别多,现在停车场比较紧张。”
乃堆拉山口开放之前,中国成都、昆明和新疆的商人需要大约10天的时间才能把他们的货物运送到东南亚,然后经水路到达印度的东北部,总共需跋涉6000公里,当时中印贸易90%以上要通过此条路径。如今改走乃堆拉山口,拉萨经亚东至加尔各答等印度洋港口的距离就可缩短至约1200公里,这对中国西部的对外开放相当有利。乃堆拉山口的开放使货物在一天之内就可到达,降低了成本,也意味着中印之间开始有了更大合作基础,龙象共舞正渐入佳境。一直坚守在边防岗位上的廖小兵对于亚东口岸的发展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未来愿望就是在职在位期间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希望亚东口岸能够发展得更好。现在只是边防通道,以后能够开展正式的中印两国最大的陆运口岸。我觉得我在这儿贡献这么多年,当我很多年回来以后,回到自己曾经站立的地方,应该会感到非常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