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成立50周年 > 沧桑巨变 > 各地扶持

上海援藏干部担负光荣使命在西部挥洒青春

刘昕璐 乔毓怡    发布时间: 2015-08-10 14:55:00    来源: 东方网


白锦波(左二)察看援藏项目施工现场。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徐晓军(左)与爱人看望福利院的小朋友。


朱元勋(右)在做震后危房应急鉴定。


下乡途中,邬斌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

  据《青年报》报道,8月5日至7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在日喀则学习考察。期间,上海市代表团还看望慰问了上海援藏干部和青年志愿者代表。

  从上海选拔的69名第七批援藏干部是从2013年6月赴藏的,他们负起新一轮上海对口建设西藏日喀则的光荣使命。青年报记者连线其中的几位,听他们讲述那些有温度的援藏梦。

  高原烙印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

  “进藏,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奉献但更是一种收获。”“80后”的邬斌两度进藏挥洒青春和才干,心头最难舍的正是一份雪域高原的理想情怀。

  早在2003年,邬斌就曾作为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西藏参与服务工作一年。十年之后,2013年的6月,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之一,已经是团市委机关干部的邬斌再度来到西藏,这一次,服务期是3年。对此,他直叹——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援藏无悔,援藏无愧。当年有志而来,争取来年有为而返。

  事实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这是援藏干部们一贯的信念。虽然邬斌和小伙伴们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谁也没想到高原的烙印具体到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可能是红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还有的只会留在心里深藏不露。

  “有的援藏干部,经过高海拔地区的生活锤炼,脸上有了明显的高原红,部分更严重的甚至变成了高原紫、高原黑。还有一种常见的高原烙印则是肥在心上。”邬斌口中的高原烙印,他一人就占了后两种。

  这种情况,在日喀则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徐晓军、日喀则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朱元勋的身上也是如出一撤,“每天总要掉好些头发,出鼻血几乎变成了每日日常。”“80后”的朱元勋如今已经白了半头。

  在大家进藏一年后的例行体检中,80%的援藏干部都出现了心脏肥大等高原疾病。有一次,邬斌半夜加班醒来,发现自己倒在了地板上,“大概是因为血压升高昏厥了。”虽然当时也有过后怕,但邬斌仍然开玩笑地说,这一辈子吃的药大概就全集中在这三年里了。

  藏民的爱

  洁白的哈达“知党恩感党情”

  在工作生活中,质朴的西藏百姓往往成倍地反馈援藏干部对他们的爱。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及我国西藏定日县相继发生8.1级和5.9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上海援藏干部按照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紧急动员,全力以赴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之中。这批援藏干部所展现出的优良传统、过硬作风,在当地成为美谈。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最初的72小时里,许多人几乎不曾合过眼。

  因涉及到就近安置灾区民众,饮用水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徐晓军还担任了饮用水应急监测小组组长,率队夜以继日做了大量工作,也给政府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数据。在那个过程中,他连续工作了26天。

  让邬斌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灾区民众的一次转移。地震重灾区吉隆镇由于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隐患,当地民众不得不快速撤离都拉孜县。就在全部撤离后,又一次较大的余震来了……当邬斌和工作人员准备前往安置帐篷张贴海报时,迎接他们的是手捧洁白哈达早已在寒风中守候多时的那些“知党恩感党情”的藏民们。

  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朱元勋需要常常跑工地、下基层,“当地的基层百姓、牧民都是非常淳朴友善的,当新道路修筑到了村民家门口,常常会看到老百姓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场景,他们会用糌粑、酥油茶等特有的礼遇表达着对你的感激。”

  公益“结对”

  “格桑花之爱”圆孩子行走梦

  盲校、儿童福利院、对口援助贫困家庭……高原生活和工作已经诸多不易,但难得这些援藏干部个个都还怀揣着一份停不下来的公益心。

  来自徐汇区的援藏干部白锦波现任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萨迦小组组长,在调研村民情况的过程中发现西藏孩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发病率很高。

  小组成员评估决定申报髋关节治疗项目,联系协调上海市儿童医院,申请对西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进行免费治疗。凡是符合条件的就要抓紧医治。一年内,团队成员在萨迦县内筛选出了近二十名可治疗的孩子,联系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和儿童医院共同承担了近百万的手术费。

  然而,一个家庭近4000元的高昂路费成了又一个“拦路虎”。筹不到路费,白锦波又利用在徐汇区团委的青年资源,通过微信群“征西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结对”帖,在一天时间内,通过网络找到了徐汇的“结对家庭”。截至7月,“格桑花之爱”髋关节治疗项目在萨迦共治疗了26例。其中60%是8岁以下的儿童。他们长大后就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徐晓军在日喀则儿童福利院里结对了一个名叫“尼玛顿珠”的三年级男孩,有空的时候,这个来自上海的“爸爸”就会带顿珠去吃吃德克士看场电影,顿珠则用自己的好成绩回馈着这个爸爸的厚爱。

  徐晓军有个心愿,就是即使结束了援藏服务工作后依然想资助顿珠继续读书,同时,他也有个小请求,希望通过本报的牵线,呼吁更多的上海朋友为日喀则儿童福利院的小朋友捐助衣物及学习用品。

  青春耀眼

  “用心让人生多一份增值”

  无论精神面貌还是工作业绩,这批援藏干部都是很拼的。作为日喀则市委副秘书长以及援藏联络组秘书长,邬斌日常的工作少不了联络、宣传、协调、接待和许多文字工作。赴藏后的两年多来,他和几位小伙伴也在幕后将许多援藏干部的先进典型推向社会大众,其中有“最欣慰的是给县城带来了新变化、在雪域高原谱写援藏梦”的白锦波、“托起生命亮光”的援藏医生杨晓东等近20位典型,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邬斌坦言,对所有的援藏干部而言,这段光阴,对个人的家庭而言,一定是奉献与付出的,但相信用心程度的不同,个人的锤炼和收获就大不一样了。“多一份用心,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的增值,人生价值和能力提升就有大的增进。”

  这批援藏干部觉得,在藏三年不干点事情,三年吃的苦就白吃了。在赴藏后第一个半年,明明只有6小时的工作制,但邬斌连续每晚要到10点以后才结束一天工作。那是他对自我的要求。此次,在迎接市代表团的前夕,他依然连续一周半夜3点以后睡觉;因工地散、路途远、道路崎岖,五六百公里的山路常常一开就是14小时,朱元勋去一趟工地,常常半个月都回不到驻地;而在徐晓军的牵头下,硬是将日喀则PM2.5的自动监测做了起来,弥补了数据天窗,也首次通过了监测站实验室资质认定,首次申领收费许可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让监测站走向了自我造血的正轨,创下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这块土地上流汗、坚守、奉献、创新,他们的青春正无比璀璨耀眼。

  原标题: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担负光荣使命在西部挥洒青春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