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澜长江支流扎曲河逆流而上,到达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市的一个乡——嘎玛乡,这个地方的百姓以家家户户从事民族手工业而远近闻名。
走进一手工业大户人家,一位80多岁的老人端坐卡垫上,一身黄色藏袍,清瘦的脸上沟壑纵横,微笑在嘴角,精神矍铄的他可是嘎玛嘎赤唐卡画派的国家级传承人嘎玛德勒老人。虽进耄耋之年,但老人家还亲手绘制唐卡并手把手传承技艺,儿孙满堂的他已经桃李满天下。
嘎玛德勒的儿子平措伦珠就是他培养出来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唐卡画师。从他住的大房子看,平措伦珠依靠民族手工技艺已经很富裕了。宽大的客厅铺上了木质地板,客厅内一字摆开好几张沙发和茶几。客厅一侧是教室,十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小伙子手执细毛笔,两眼专注地盯着画布描绘唐卡,他们都是平措伦珠的徒弟。
20多岁的白玛朗加,来自昌都市类乌齐县的一个村。“学艺完成后,我想自己开一个唐卡店,那时我也可以收些徒弟。”白玛朗加笑着说。
据平措伦珠介绍,徒弟都是免费学习技艺,除了提供住宿和伙食,学习期间平措伦珠还会给他们发放一些资金补助。
“农牧区很多小伙从小就爱唐卡绘画,他们有天赋,学好一项手艺后,不仅可以养活自己,也能让家里生活好起来。”平措伦珠说。
记者了解,在嘎玛乡几乎家家会手艺,户户有传人,在全乡1152个劳动力中,就有专职银匠140人、花匠72人、石匠98人、木匠18人,外地过来学艺的还没罗列在内,靠着手工业,农牧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因民族手工业在农牧民致富方面的重要作用,西藏又是国家定位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西藏各地利用一批批古老的民族技艺,挖掘其市场价值,让古老技艺走出深闺,焕发现代生机。
来到位于西藏最东部与四川隔金沙江相望的岩比乡,村民其朱最近很开心。记者和他交流后得知,原来政府答应扶持100万元资金,在他家手工作坊的基础上,成立乡民族特色手工产品合作社,扩大厂房规模,吸收更多农牧民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
据岩比乡党委副书记杨会丰说,由于农牧民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不高,以后政府会在扩大手工业规模、带动农牧民致富、做好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做更多协调工作。
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例如具有久远历史的察隅木碗和墨脱竹编制作技艺,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近年来西藏旅游市场火爆,大批游客来到高原游览并购买民族手工艺品,带动了民族特色手工业的发展。
在林芝地区墨脱县德兴乡竹编生产基地,厂房、住宿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但生产竹编还以纯手工的形式完成。同时,墨脱竹编在以往编制的传统竹篮子、竹筐子的基础上,增加了竹编画等新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据生产基地负责人邓小林介绍,墨脱竹编有了销路,才能吸收更多农牧民从事这一技艺,民族文化不仅得到传承,而且百姓也得到更多实惠。
记者采访得知,现在这个生产基地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已经吸收了近20位农牧民就业,每人每年的收入有3万多元。
而从事木碗制作技艺的察隅县罗桑群培,商业头脑出众,他在林芝地区察隅县城开了一家木碗门面店,一年的收入有120万元之多,这让他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
西藏传统的民族手工业正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走上富裕路。据西藏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数据,西藏民族手工业产品花色品种达2000多种,主要有唐卡、卡垫、木碗、金银铜器品、皮革制品,涵盖西藏全区7个地(市)。截至2012年底,全区注册的民族手工业企业达到了217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家庭作坊式的民族手工业从业人员在内。
原标题:民族特色手工业扩宽高原百姓致富路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