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县恩达村小学的白玛莎珍老师敲上课铃。
载歌载舞。
近日,记者随“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媒体采访团”重走川藏公路。
这条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公路,为藏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公路沿线的孩子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6月2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恩达村小学,白玛莎珍老师敲起挂在校门口的“铃”。“这就是我们的下课铃,这个‘铃’其实是一部旧解放汽车上的零部件,挂在校门口十几年了。”白玛莎珍介绍说。藏语课老师西热土美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村民广场上做广播体操。广场上,村民们有的坐在旁边的运动器械上,有的倚着围栏,几个年幼的孩子坐在广场边上玩着玩具汽车,看着学生们在广场中央做广播体操。
类乌齐县恩达村的孩子们。
6月20日,西藏昌都地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上课。
恩达村位于214国道旁,是国道317线上的必经之地,距类乌齐县城20余公里。2004年,恩达村45户牧民从山坡上搬迁到山坡下的公路两旁。房屋由政府投资加群众投工、投劳,统一进行建设,同时还实施了路面、路灯、村民广场等配套工程。
“现在孩子们有活动的地方了,以后他们还会有新的校舍。”西热土美指着不远处的工地说。西热土美200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恩达村小学教书,他说:“这几年,这里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新学校政府投资了190多万元呢,有多媒体教室,有新的宿舍。”
2005年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只有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点。由于2004年村民居住集中了,这里才建立起了小学,本村的孩子再也不用去县里读四到六年级了,同时这里还接收了周围7个村的学生。然而,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尽管2004年后通过援建的方式,学校盖起两座平房,但也只能满足一到六年级上课的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挤在一起住。
课间操结束后,西热土美走进教室,准备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课。老师在课上用汉藏两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都能理解。白玛莎珍老师说,刚入学的孩子完全不会说汉语,所以学校一、二年级教学使用藏语,三、四、五年级开始逐步使用双语。藏区的学生除了多一本藏语课本,其他课本都是全国统一的。村里教学点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立的,从建立到现在始终坚持双语教学,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普通话都没什么问题了。
1951年11月20日,经过近20个月的艰苦奋斗,川藏公路修到了昌都。从那时起,内地的物资可以通过汽车运到西藏了,同时,这里创办了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昌都地区实验小学。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双语教学。
在昌都实验小学读五年级的德江旺姆说着流利的汉语:“我想小学毕业去上海读中学,去找我的哥哥、姐姐。” 这些年,由于内地在教育上大力援藏,许多中学开设了西藏班,招收藏族优秀学子。该校的学生们都把到内地西藏班读书作为第一志愿。德江旺姆的哥哥、姐姐都通过考试得到去上海读中学的机会。但昌都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伦珠洛松说:“考到内地读书,比高考还要难,每一届只有30到40个学生能考出去。”
德江旺姆说:“哥哥、姐姐说,那边和这里不一样,让我好好学习,到上海去可以看到很多没见过的,以后还要考大学。”
(责编:静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