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农田“吃”上了充足的水 摄影:贡桑拉姆
灌溉水渠项目让动植物茁壮成长 摄影:贡桑拉姆
正在修建中的江雄水库水渠 摄影:贡桑拉姆
盛世谱华章,水利铸伟业。滔滔雅江水造就了美丽富饶的雅砻大地,也哺育了勤劳善良的山南人民。
从五十年代“高地蓄水为池,低地引水入河”的旱灌涝排水利活动方式,到九十年代实施“一江两河”工程;从21世纪“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规模逐步扩大”到近年来“着力发展民生水利”,山南地区水利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
民生水利构建人水和谐
“水情即是地情、水利兴则农牧业兴,民情则是区情、百姓富则国家富”,西藏民改50年来,山南地区逐渐加大水利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初具规模。雅砻灌区、隆子河灌区、阿涡夺水库、江雄水库、琼果水库、雅江贡嘎防洪堤及泽当防洪堤等一批具有防洪、灌溉、发电、水土保持等综合功能的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并配套完善,为山南农牧业丰产丰收、山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经过50年的发展,山南地区逐步解决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薄弱,工程建设标准不高,调蓄能力极差,大面积农田灌溉保证率极低等实际问题,现已形成了农田水利建设“田成方、树盛行、渠相连、沟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局面。
截止2008年底,全地区建成百亩以上灌溉渠道1098条,总长3268公里;建成中型水库14座,总库容5448.96万立方米;水塘2372座,容积217.96万立方米;电力提灌站38座,机井312眼,全地区农田保灌面积由50年前的10万余亩增加到31万亩。
农牧民吃上放心安全水
让农牧民群众能吃上放心水、安全水,是山南水利工作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来,山南地区水利部门通过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劳务投入等多种渠道,努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截止2008年底,全地区先后建成农村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887处,解决了20.57万人、142.74万头(只、匹)牲畜的饮水问题,使全地区72.4%的农牧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放心水”,吃水靠人背畜驮,人畜共饮一池水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据介绍,“十五”期间,山南水电事业快速发展,一批“117”、“乡乡通”规划小水电站项目和农网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为解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据统计,这期间共建成中小型电站24座,总装机9040KW。目前,全地区网外五县正常运行的40千瓦以上电站达到39座,总装机15315KW,乡(镇)通电率已经达到89%,村通电率达到69%,户通电率达到61%。
筑堤建坝保平安 建后延续新“生命”
经过50年的努力和奋斗,山南地区先后建成了一批20至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防洪堤,浆砌石防洪堤总长76.21公里,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洪患三忧。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经营与管理、使用与管理的“三离现象”一直是水利工程良好发展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几年来山南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同时,通过统一管理辖区内的农村小水电站,积极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电养电,长足发展”的良性运行新机制。
在沧桑巨变的五十年里,山南水利人用发展的眼光和全新的视野,廷续着水利工程的“生命”,使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今,山南地区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达20亿元,特别是“九五”末到“十一五”以来,山南水利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仅“十五”期间的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就达9.2亿元,巨额的水利建设投资,不仅加快了山南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同时为拉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编:宁真/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