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左贡县东坝乡地处怒江峡谷,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过去这里曾经是全藏著名的“乞丐乡”。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东坝乡人走出峡谷做生意,又回到故乡建家园,今天的东坝乡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藏东小江南”。
车离开县城,沿玉曲河而上。河谷开阔,两岸的青稞地和草山一片碧绿,山上不时还可见片片树林。大约两个小时后,拐向了通往东坝的乡村公路。开始植被还好,当翻过山口后,汽车蜿蜒而下,植被也越来越差,最后是一座座光秃秃的、几乎寸草不生的大山。同行的吴部长告诉我们,已经来到了怒江河谷,离东坝不远了。
怒江河谷属干热性气候,降水十分稀少,植物难以生长,到处都是这种光头山。以前这里不通公路,199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才修通了这条乡村路。
汽车拐过一道山湾,突然在群山环抱间有了一片绿色台地,奔腾的怒江乖乖地在边上流淌。这就是东坝乡政府所在地军拥村。村内树木繁茂,郁郁葱葱,与周围的光头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一座座藏式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十分美丽。
进村到各家走走才知道,几乎每家都在盖新房或者有了盖房的计划。这里早已实现了人畜分离,无论是风格还是规模,这些房子实在让人惊叹。典型的藏式民居,都是在老宅的基地上建设的,房高二十到三十米,一般分为三层,一层为库房,二层三层为卧室和客厅,墙体有1.2米厚,可以抵御风寒和炎热,因而也就有了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的大窗户,房间的采光和通风都非常好。
平措一家在东坝乡属于普通人家,他在乡校当司机,大哥在林芝工作,二哥不久前去世了。他们有个果园,种着核桃、苹果、桃子、石榴、葡萄和藏梨。去年卖苹果挣了1.4万,其他的水果卖了2万。平措除了给学校开车外,平时在家里干些农活,家里还养了13头黄奶牛,挤出的奶都是自己喝,打酥油或者做酸奶。家里的房子是从父辈起就开始盖的,大概有十多年了,共有八间一柱的房子。后来,他们弟兄三人和妻子逐步对房子进行装修,又添置了一些必要的家具,家中最漂亮的地方是经堂,富丽堂皇,龛柜里有许多佛像和经书。
妻子洛松曲珍说:“家里的房子是从父辈起就开始盖的”
平措家中最漂亮的地方是经堂。(拍摄/石坚)
三层凉晒的苹果干 (拍摄/石坚)
白玛家的房子在村里属于中上等,他说新房子是他自己设计的,乡亲们帮助施工,雕刻彩绘则由本村的画匠来完成。全家11口人,现在有20多间房子,两个客厅,一个藏式一个汉式,盖房的帮工不需要花钱,但买料花了三十多万。白玛把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组织了一个牧民施工队,自己当队长。到了水果收获的季节,他就开着自己家的东风车跑运输,按袋计件收费,把村里各家的水果运出去卖掉。这样下来,白玛一家的年收入差不多有十几万,挣来的钱又反过来用于盖房子装修房子。
白玛组织了一个牧民施工队
门楣
厨房
客厅一角
东坝乡人酷爱色彩,房顶门窗上的色彩都有一定寓意,最常用的兰色、红色、绿色、黄色分别象征兰天、土地、水和宗教,并以此来表达吉祥的夙愿。
丰富的色彩给单调的生活带来生机和喜悦。更为奇特的是,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只要是美的东西,村民都大胆采纳和创新。大门上的图案集中了四川、云南等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的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精华,而那些一直以来只准寺庙采用的、象征地位等级财富的图案,也被村民们大胆地运用到自家的建筑上,有些还加以改造,这被当地人文学者称为“西藏民居建设的突破”。
我们参观了拉姆家的房子。拉姆开了个小卖部,主要卖些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她家的男人们都在外经营虫草生意,也是八十年代享受改革开放政策,最早一批外出经商的人家。如今,这些靠银行贷款做药材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康巴汉子,已经把村里的四百多亩荒地,承包下来种葡萄。他家漂亮房梁上的花式图案是专程从云南拉回来的。
嘎松泽培说:“这主要是靠中央对西藏的政策好”
老乡长嘎松泽培,今年65岁,在乡里当干部38年,乡长当了21年,对东坝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讲起东坝乡的今昔,老乡长感慨万千。他说,旧西藏时,他是给地主务农的家奴,大米白面根本见不到,只能吃没去皮的糌粑。51年西藏解放,59年民改分地,才有了自己的权力,自己种的果子可以自己吃了。能吃饱饭了,就开始建自己的房子,但那时没有现在修的好。那时候,村里大的房子有16柱,少的6柱。70年代建人民公社,吃大锅饭,老百姓不能做生意,割资本主义尾巴,种的果子卖不出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后来改革开放,三中全会以后,东坝乡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做生意的做生意,打工的打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95年开始,政策越来越好,东坝乡的房子也越修越大,多的有40—50柱,最多的60柱,这主要是靠中央对西藏的政策好,其次是东坝人的勤劳努力。
说起东坝民居为什么越盖越大、越盖越豪华时,老乡长说,其实,民居建筑既体现了高原民族超常的生存能力和智慧,又是展示家庭财富的一种象征,体现了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房子盖小了没面子”。从八十年代起,东坝乡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峡谷经商,赚来的钱首先就用于建屋造房。现在有的人在外经商,走的地方多了,也觉得没有必要盖这么大的房子,实用性不大;但回到村里真正盖房子时,又感到盖小了,面子上过不去,所以仍是盖大房子。在这里,住房不只是满足居住的需要,也是精神的寄托,更是福泽后代的重要方式。
(责编:闵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