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成就展 摄影:贡桑拉姆
走进阿里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成就展展厅,每一张图片,每一个画面,都在讲述着阿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诉说祖国边镇阿里日渐腾飞的发展,展示今日阿里幸福、和谐,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1976年的狮泉河镇全景,翻拍自资料图 摄影:贡桑拉姆
今日狮泉河全景,翻拍自资料图 摄影:贡桑拉姆
阿里,雪域的璀璨明珠
阿里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东与那曲地区相连,南与日喀则地区相接,北与新疆相邻,西及西南与印度、尼泊尔、印控克什米尔毗邻。全地区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所辖措勤、改则、革吉、噶尔、日土、普兰、札达等七县,共36个乡(镇)、144个行政村(居委会),城乡人口89423人。
阿里草原辽阔、河流纵横、雪峰林立、湖泊密布。这里有勤劳、善良、朴实的人民,有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高原城镇,有农牧民群众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农田、牧场。
自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河北、陕西两省及三大国有骨干企业的援助下,阿里地委、行署带领阿里各族干部群众,紧密结合实际,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协作,真抓实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
具有浓郁特色的现代建筑取代昔日低矮房屋 摄影:贡桑拉姆
狮泉河镇现代建筑,翻拍自资料图 摄影:贡桑拉姆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三十年来,阿里国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资料显示,1978年阿里地区GDP为1792.1万元,到2007年达到134319.68万元,增长74.95倍,年均生产总值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12932元。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1234.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8540.7万元,增长22倍;第二产业由141.6万元,增加到33088万元,增长233倍;第三产业由415.8万元,增加到72619万元,增长174倍。2007年底,一产、二产、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21%、25%和54%,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几十年来,阿里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据介绍,1978年阿里地区货运总量仅为2.8万吨,各类车辆300余辆,而到2007年底,公路货运总量达到了15.4万余吨,各类车辆达3655辆,分别增加了4.5倍和11倍。此外,2007年6月,阿里交通昆莎机场的正式开工建设,将有力地改善阿里交通不便的现状。
能源建设走前列
几十年来的发展进程中,阿里的能源建设成绩斐然。矗立于阿里高原的各种大小水电站更是解决了阿里人的用电问题。
丰富的太阳能在阿里高原得到了开发利用,“光明工程”、光电计划走进阿里。在遥远的农牧区,36个乡镇建成了38座光伏电站、36眼光伏井及5座光伏电视信号接收转播站,发放户用太阳能电源12500套,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为650千瓦,推广太阳能灶12000多套,修建推广太阳能采暖井200多眼,修建太阳能采暖房8000多万平方米,每年节约燃料费2000多万元。截止2007年底,各类太阳能光电设施总容量达1500千瓦,阿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
生态建设唱和谐
阿里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几十年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家对阿里防沙治沙工程总投资5157.39万元,完成了植树、种草、修建人工湖等,治理总面积达到了18331.6亩,基本形成了防沙治沙体系.狮泉河镇、札达县、普兰县、噶尔县、日土县等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实施了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项目等,全地区湿地、草场、森林、灌木林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国家级羌塘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得到有效加强,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阿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日趋完善。
通讯发展连世界
2001年,拉萨至狮泉河光缆建设的完成,率先打破了阿里的通讯“瓶颈”。截止到2007年底,阿里地区共有100多个乡村开通了电话并使用中国电信业务。至2007年底,移动电话用户17500户、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所有县、乡(镇)、旅游景点及66%的行政村,人口覆盖率达到75%,并率先在全区实现了“乡乡通移动电话”的目标,完成移动业务总量2509万元。
阿里农村的田园生活,翻拍自资料图 摄影:贡桑拉姆
(责编:施远道、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