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首页民改大事记图片
数字记忆  ┃ 生活变化
    寄语独家报道影像
世界看西藏阅读西藏
  新闻播报各界评论友情链接
专 题 回 顾图 说 50年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民主改革50年 > 独家报道 > 文字
 
说不尽的西藏——岗坡村的味道(二)
发布时间: 2009-04-28 作者: 吴清兰 来源: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因为工作,我认识了西藏,对它的所有印象都来于电视、图片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很想亲自走近西藏,去看清它的模样,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二年后,我如愿以偿,在一个飘雪的季节,离开北京,踏上了西行的旅程。

  魂牵梦绕的西藏之旅,是一次超越心灵的旅程,需用很长的时间方能从意犹未尽的回味中醒来。结束旅程,回到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都市的喧嚣,让我倍加怀念在西藏的53个日日夜夜。

  很想用最细腻的语言,写下我所有铭心刻骨的经历。怎奈何,我笨拙的笔触,却无力描述大美的西藏,只能用最平实的语言告诉你我所认识的雪域高原……


拉次一家 摄影:吕洋


老村长扎平和他的摩托车 摄影:吴清兰

  离开岗坡村有一个多月了,今日提笔重叙,每个故事、人物依旧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很怀念这个“路不拾遗,门不闭户”的小村庄,还有那照顾我们多日的阿佳和莫啦。原来,我在那儿遗留了一样叫“感情”的东西。

  我想我没有记错:拉次的母亲叫巴桑吉巴,懂简单的汉语,我们亲切地管她叫“莫啦”;嫂子片多,高高的个儿,干活麻利利索;哥哥洛桑,老实憨厚,成天忙里忙外,很少和我们交谈;大侄女尼珍,今年19岁,长得和妈妈很像;小侄女尼玛卓嘎,上初三了,活泼可爱,是我们的小翻译……

  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小村庄,全村不过37户人家,站在拉次家对面的小山坡上,可以看到整个村庄。看着炊烟在村庄的上空氤氲,屋内必有忙碌的身影,岗坡村顿时变得生动十足。

  时值冬日,灰色是主色调。山间小道上,小溪依旧结着厚厚的冰;山坡上不时吹来黄土的味道;唯一亮丽的,大概就是那蓝得通澈的天和如棉花般柔白的浮云。大地的颜色显得有些单调,却挡不住它震撼人心的气势磅礴。

  拉次家厨房有个烧牦牛粪饼的炉子,很暖和。平常我们都围坐在炉子旁聊天,感觉有点像是东北的炕。天冷的时候,阿妈就会搬一个小炉子,搁在脚底让我们取暖,时不时还跑来帮我们加点碳,我们的心情就像火苗一样,暖烘烘的。


曲径通幽 摄影:吴清兰


孩子们围在一起看照片 摄影:吴清兰


拉次一回家就成了孩子王 摄影:吴清兰

  真如拉次所说,卓嘎是个非常能干的小姑娘。正值寒假,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忙碌的影子,洗衣、做饭、挑水、打扫卫生,样样利索,看着她动作娴熟的模样,反倒有点像年长的“阿佳”。

  适逢藏历新年,来串门的络绎不绝,卡垫上常常是人满为患。每次来客,主人都会拿出象征五谷丰登的“切玛”请客人吃,接着,还要三口一杯地喝青稞酒。来串门的客人也都带有酥油茶或是甜茶。

  由于语言的问题,我们没法直接交流,常需要拉次或是卓嘎做翻译。有时他们比手划脚,偶尔说出一两个汉语单词,就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老村长扎平算是拉次家的常客,有点不修边幅,可却平易近人。听说我们要来,早早就在拉次家门口迎接我们。他总是笑眯眯的,和我们交谈时,双手还不时地在裤边上搓,憨态可掬,一点也没有当官的架势。

  老村长为我们此番岗坡村之行提供了不少帮助。当我们提出想去乡里的小学看看时,他立刻开来自家的摩托车,又安排了另一辆,当起了我们的司机。从岗坡村到乡小学,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交通不方便,一辆摩托车只能拉一个人,所以最后只有吕洋和拉次去了。

  出发前,老村长把红色的摩托车擦得干干净净,常来串门的邻居阿妈更是拿起手中的藏袍拍打着座位上的灰尘。我站在一旁,眼泪夺眶而出。


准备出发去乡里的小学,村长和邻居的阿妈在擦摩托车上的灰尘。摄影:吴清兰


卓嘎(右)和邻居家的女孩在做古突 摄影:吕洋

 

(责编:晶晶)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