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其他媒体报道 > 文字
 

改革开放30年 西藏变化日新月异

发布时间:2008-11-14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董洁
 
 

  30年改革开放,30年艰辛探索,30年持续发展,30年喜悦收获。“三十年改革开放看西藏——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西藏行”活动于11日结束。

  此次活动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新闻办主办。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台湾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及新浪网、网易等部分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和知名商业网站参与了此次活动。

  采访活动自11月6日启动以来,记者团采访了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等西藏自治区高层领导,同时也深入基层,直接感受普通农牧民的生活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变化。对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藏环境保护、藏医药的发展与应用、普通居民的生活状况、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西藏知名企业、安居工程、教育发展情况等做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调查和采访。

  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

  2007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连续7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比1978年增长了15.8倍,人均GDP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突破1000美元、10000元人民币,西藏基本实现了粮油肉基本自给,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

  西藏实施安居工程以来,解决了11.4万户、60万农牧民的住房问题,65万农牧民用上了电,102万农牧民喝上了安全饮用水,219个乡、1490个行政村通公路,111个中心乡镇通邮,3721个行政村通电话……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2007年的2788元,30年间增长近16倍。 

  以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为标志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西藏现有3个机场,还有2个机场正在建设中,公路通车里程达4.86万公里 。西藏在2004年已经完成了“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的目标”。

  在堆龙德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每个蔬菜大棚占地六分,一年纯收入为1.2万元,每家农户包产均在2到3个。以前农户只种青稞,家里没什么多余收入,生活困难,现在政府组织由过去的单干发展到合作社,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承包蔬菜大棚的农户收入显著提高,大家尝到了甜头,现在承包需要先学习再考试,合格才能加入,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记者在采访拉萨居嘎巴集中搬迁地时采访到了当地居民多布杰,多布杰家宽敞明亮,家电齐全,一年经济收入有2万多元。而林芝地区八一镇公众村的尼玛次旺家利用便利的交通,通过搞砂石运输,一年的收入更是达10万以上。

  农牧民看病不再难和贵

  从最初的只有3所藏医机构,到现在的7127家各类医疗机构;从最初的10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84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建立起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辐射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目前,全区所有的农牧民都享有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累计拨款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每年用于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超过2000万元。到2007年底,西藏共建立各类医疗机构7127家,卫生人员超过1万名。人均期望寿命已经由当初的36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作为我国西部边远地区,西藏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兄弟省市的帮助。从1994年至今,全国17个省市以及14个大型国有企业共派出近1300名医疗人员和64名卫生干部进藏,向各级医疗单位提供设备、救灾药品、办公设施等近4亿元,使西藏的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此外,通过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实施,西藏农牧区医疗基本上做到“小病有治、大病有救”,农牧区医疗制度的框架和运行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全区农牧民医疗报销补偿率达到76.6%。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也由2002年的30元提升到今年的人均140元标准。目前,各级政府用于农牧民免费医疗的费用累计达到10亿元。

  截止到2007年底,全区100%的农牧民都享有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保障。农牧区医疗制度县、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参加的农牧民已占农牧民总数的87.94%。

  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记者发现,西藏大学紧抓西藏特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研究发掘等方面,突出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在建校之初,就设置了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史等专业,对学生进行藏族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的普及,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史这两门学科,也成为西藏大学最早获得授予硕士学位资格的学科,为传承藏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了大量的研究性人才。现在的西藏大学,在藏文化的研究方面,已经颇具实力,例如格萨尔研究室等一大批研究基地建立了起来。另外,学校还特别重视藏文典藏,甘珠尔和丹珠尔在学校图书馆都有齐备的收藏;唐卡绘画的两大流派,在艺术系的唐卡专业都有专家讲授;各种藏族民间舞蹈、藏戏等,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推广。

  这些年来,西藏大学在发掘和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例如堆谐等传统民间舞蹈,现在都已经走进了西藏大学的校园。

  西藏的现代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据有关资料,旧西藏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而现在仅为4.76%,这些数据的背后,意味着的是,普通的民众能够读写藏语文。现代教育不是毁灭而是推动了藏语文和藏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而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藏药如今也正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厂等企业通过了国家GMP认证,藏药的生产和管理逐渐步入规范。近几年来西藏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的资金,加大包括藏药企业在内的企业技术进步和改造力度,积极引导藏药企业开展藏药传统剂型改革和工艺改良。有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对上千种藏药药用植物的名称、种属、药理成分、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藏药生产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保护碧水蓝天不遗余力

  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西藏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为了保护环境,西藏地区禁止发展造纸、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工业,并积极开展企业污染治理。“十五”期间,西藏共关闭了水泥生产线9条、小钢铁厂5家、小造纸厂4家。截至2007年,西藏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污染防治,真正实现了污染企业的达标排放。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当地有句名言:只要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

  据悉,200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发出公告,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在西藏自治区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从2008年1月1日起,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铁(含其他重砂矿物)资源,这是继全面禁止开采砂金资源后的又一项保护高原碧水蓝天的重要举措。

  西藏是南亚、东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力度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不断加大。据统计,目前西藏共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0个,保护区面积达40.8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03%,居全国之首.西藏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都得到很好保护。

  短短七天的行程,翔实的数据、真实的人物亲身讲述,让记者看到了一个全新发展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不断发展前进里程。短短七天的行程,记者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伴随着祖国的强盛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短短七天的行程,让记者看到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西藏山河的美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