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巴村农牧民安居工程示范小区的住宅楼(摄影 中国网 胡俊峰)
“网络媒体西藏行”记者通过几天的采访,发现西藏自治区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两年多来,农牧区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牧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安居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搬迁农牧民的住房条件
采访团一行人来到拉萨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农牧民安居工程示范小区,一排排藏族风格的小楼映入我们的眼帘。拉萨市新农村办公室的干部介绍说,这个小区建设总面积12000平方米,安居工程安排23户,每户建筑面积为120——160平方米。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级政府补助资金总投入64万元,群众家庭自筹资金约97万元,银行贴息贷款56万元。小区内水、电、公路、绿化、防洪沟、给排水等设施一应俱全,彻底解决了搬迁牧民面临的生活难题。
纳金乡嘎巴村农牧民安居工程示范小区(摄影 中国网 胡俊峰)
“感谢党和胡主席让我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
在嘎巴村安居工程示范小区,我们首先来到农民多布杰家。原先全家6口人又小又暗的土木平房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村里的基本生活设施也很简陋,如今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多布杰老人说:“新房子很宽敞,用水、用电都很方便。”“生活也很方便,孙子上学、自己看病非常方便。”
一进到宽敞的客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台34寸大彩电和一组音响。电视的上方挂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画像。多布杰老人对着画像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胡主席,让我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纳金乡嘎巴村农牧民安居工程示范小区(摄影 中国网 胡俊峰)
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多布杰老人今年63岁,身体硬朗,平日仍然干农活,操持家务。他介绍说,目前家中有6亩多地,其中有5亩租给了当地汉族人,每年租金能收6千元,自己还种植一些青稞和油菜。
多布杰老人说,种青稞是为了自己吃藏糌粑与酿青稞酒。种油菜是为了增加收入。因为随着油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自己收入也水涨船高。儿子从事建筑业,收入也能上万。老人开心地说:“全家每年的经济收入能有两三万元。”
本网记者采访藏族农牧民多布杰(摄影 中国网 胡俊峰)
老革命展望美好未来
多布杰是一个有33年党龄的老党员了,经历了旧社会、新社会、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多布杰介绍说,自己生在旧社会,当过农奴,吃的也没有,冬天都没有鞋穿,当时感觉非常不幸福。等到解放之后,自己摆脱了农奴身份,分了田地,日子也渐渐的好起来了。多布杰老人深情地说:“改革开放后,生活改善了。养得牲口多了,而且儿子出去搞建筑,有了不少积蓄。”
多布杰老人最后不忘展望未来:“胡锦涛当了主席之后,国家政策更好了,以后生活就更好了。”
农牧民家的小客厅(摄影 中国网 胡俊峰)
农牧民生活态度发生变化
安居工程不仅仅给广大农牧民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样激发了农牧民自力更生、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像嘎巴村安居工程示范小区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外出务工收入,这里的大部分的中青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比如多布杰家,除了儿子在外务工外,孙子在学习西藏传统工艺——唐卡的绘画,孙女在学习歌唱和舞蹈,以往农牧民那种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农牧民群众学文化、学技术的多了,外出务工经商的多了,发展家庭旅游的多了,发展多种经营的多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多了。
电视、音响在农牧民家中并不鲜见(摄影 中国网 胡俊峰)
安居工程在西藏遍地开花
类似嘎巴村安居工程示范小区在西藏并不是个别典型。从西藏自治区政府了解到,自2006年起,西藏自治区采取政府主导、民办公助的方式,全面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实施以来,解决了11.4万户、60万农牧民住房,65万农牧民用电,102万农牧民安全饮水,219个乡,1490个行政村通公路,111个中心乡镇通邮和3712个行政村通电话的问题。农牧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根本改变,村容更加整洁;安居工程建设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家用电器、家具等消费品进入农牧民家庭。
可以说,西藏自治区的安居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牧民思维方式的转变,藏区农牧民在奔向小康生活的大道上的步伐越来越快,必将过上更加富裕充实的美好生活。
农牧民在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摄影 中国网 胡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