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地委书记洛松次仁走进百姓家,看望慰问群众,并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张惠 摄
山南地区行署专员赵宪忠在贡嘎调研民族手工业生产情况。 李文健 摄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湖南、湖北、安徽和中粮公司(简称“三省一公司”)的大力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南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作为藏民族发祥地和藏文化摇篮的山南,在西藏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南有西藏历史上诸多“第一”,第一块农田,第一个村落,第一座宫殿,第一座寺庙,还有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等。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飞跃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18亿元,与有数据记载的1990年相比增长11.9倍,年均增长15.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50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10倍,年均增长14.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3元增长到2007年的2893元,增长了19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77.7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2.07亿元,增长了115倍。
农牧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0.7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6.3亿元,年均增长7.5%。其中:粮食产量由10.7万吨提高到14.4万吨,年均增长1%;油菜籽产量由0.2万吨提高到1万吨,年均增长5.5%;肉类产量由0.3万吨提高到1.8万吨,年均增长5.6%;奶类产量分别由0.9万吨提高到4.1万吨,年均增长5.0%。优质油菜、优质大蒜、畜种改良、藏鸡养殖等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工业方面。山南地区已投资建成电力、采矿、建材、农具修配、汽车修配、水泥、印刷、食品加工、制药等企业,培育形成了藏药、藏毯、氆氇、水晶石等特色产品。全地区有国有企业19家,集体企业7家。2007年,全地区工业总产值达6.2亿元,是1978年的147.45倍,年均增长18.1%。改革开放以来,山南地区民族手工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地区有金珠雅砻藏药有限公司、乃东地毯厂、琼结水晶玉石加工厂、贡嘎县杰德秀围裙厂等10家国家定点民族手工业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藏药生产、出口地毯生产、民族旅游纪念品、氆氇、竹木器加工等。
旅游业方面。加快改善旅游交通条件,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大、特色浓、辐射强的旅游景点和设施,坚持用政策和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先后建设了德娃林卡、桑日雪巴林卡等乡村旅游娱乐场所,在昌珠、桑耶、浪卡子等地扶持了一批家庭旅馆及家访接待点。吸纳了部分私营企业参与旅游服务,进一步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截至2007年,全地区共有旅行社3家,旅游星级饭店5家,拥有客房581间(套),总床位数1160张;社会旅馆32家,接待床位1058张,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47余人(含农牧民从事旅游人员),主要旅游固定资产近3亿元。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和林芝机场的通航,为山南地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游客年均增长达22.3%,2007年接待游客达70.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8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针对全地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薄弱的情况,山南地区各地逐年增加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有计划地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使山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牧业、能源、原材料、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落后的“瓶颈”制约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0463万元,是1978年的206倍。特别是近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为 25.11%,比1978年到198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4.32个百分点,比1988年到199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1.74个百分点。
山南地区现代化的养鸡场。(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提供)
30年来,山南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图为泽当镇一角。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西藏农牧民,先后出台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6年起,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对农牧民建房进行了补助,并投资实施了以水、电、路、讯等为重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农牧民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截至2007年年底,山南地区已有2万余户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宽敞适用的安居新房(“十一五”末,全地区6万余户农牧民群众将全部搬进安居新房);全地区83个乡镇乡乡通公路、通邮政、通传真;9个县通了油路(洛扎、措美、加查三个县未通油路,措美、加查油路即将开工建设),92%的建制村通了公路;83.5%的农牧民用上了安全卫生的水;77.6%的人口用上了电;93%的村通了电话,推进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改善。
山南地区城镇总人口约11万,占全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山南地区城镇给水、供电、排污、交通、邮电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配套。全地区建制镇由1998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24个。通过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使城镇公共设施、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镇功能、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泽当镇作为山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到优先发展,泽当镇城区面积已由1993年的5.69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7.9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入。落实了草场承包责任制,2005年以来,在浪卡子、措美、错那、曲松四县完成承包到户草场面积1660.9万亩。草场承包到户改变了牧民观念,广大牧民进一步增强了保护草地的责任感。同时,山南地区在坚持“三个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牧民把耕地、草场有偿转让或合伙经营,促进了农牧业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方向发展,实现了土地的合理流转。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近年来,山南地区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资产重组等多种改革形式,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做大做强了一批骨干企业,多途径放活了中小企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一批产品无市场、生产无资源的企业被逐步淘汰和改造,一批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以矿业、旅游、建工建材三大产业为特色的企业群体。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山南地区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先后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和若干规定,坚持多措并举,规范秩序,打击整治,为各类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市场、法制和人居环境。2007年,全地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2.2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地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121户,比1981的60户增长了134倍,从业人员24602人,注册资金1.7亿元。私营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截至2007年底已发展到185户,雇工人数3996人,注册资金6.8亿元,比1992年分别增长了185、235、1513倍。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山南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税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已占全地区税收总额的70%以上。
商品市场发育迅速。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市场基本建立,市场流通日趋活跃。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9.6亿元,比1980年增长26.8倍。加强边贸市场建设,繁荣边境贸易,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进出口651.8万美元;边民互市贸易成交额达2107.9万元。
30年前山南的旧房子。
安居工程新建的两层小楼。(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提供)
民生不断改善
教育方面。山南地区教育事业空前发展,规模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全面实现了“普六”、“普九”,“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发展。2007年,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3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初中入学率达到98.1%,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6%,城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47%,农牧区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40%。全地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方面。全地区有科技人员2069人(不含教育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2人。实施农、牧、林、藏医药、新能源的开发研究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400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通过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带动了全地区经济的发展。
文化方面。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本形成了地、县、乡、村四级广播电视覆盖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9.43%和88.59%。通过地区艺术团、群众艺术馆和6县民间艺术团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以及举办“雅砻文化节”、“群众业余文艺调演”等有效途径,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先后创作演出了原创大型歌舞剧《琼结·达娃卓玛》、大型广场歌舞《雅砻情深》、大型纪事歌舞《激情岁月》、大型民俗歌舞《雅砻盛情》、大型民俗风情歌舞《雅鲁藏布》等,文艺创造取得显著成绩。
医疗卫生方面。全地区医疗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农牧区医疗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农牧区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卫生防疫工作逐年加强,防病治病取得实效,藏医药业发展较快。截至2007年底,全地区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22个,病床数77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4张。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工作人员10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32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6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全体农牧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自治区财政95元,地区财政3元,县级财政2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2007年底,山南地区人均寿命67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为别151.01/10万和32.32%。。
社会保障方面。2007年,全地区共开发就业岗位1600个,实现就业1600人,其中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2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07年底,山南地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100人、19800人、8523人、3478人、14300人,统筹基金8385.8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对农村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及城镇居民实行了最低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得到有效落实。自从2000年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国家安排山南地区“兴边富民”项目126个,完成投资2400万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全地区呈现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国家采取许多具体措施,恢复了一些传统的宗教节日,修复了许多宗教场所,满足了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需要,确保了广大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维护了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同时,国家巨额投资对文物进行了保护与抢救,具有悠久历史的寺庙、古墓、庄园等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各级党委切实加强了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全地区已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坚定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截至2007年底,全地区干部10659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199人,占干部总数的76.9%;县级干部518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43人,占县级干部总数的66.2%。
30年的成就固然巨大辉煌,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十七大明确勾画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比2000年实现翻两番。要实现山南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重要目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面临的诸多问题,山南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依然不够协调;农牧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农牧区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地区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央关心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三省一公司”的无私援助,我们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胜利。(中共山南地委书记 洛松次仁 山南地区行署专员 赵宪忠)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