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新闻
 

改革开放三十年西藏自治区城镇建设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08-12-22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当地居民高兴地走在新通车的道路上。记者 次旺 摄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基本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地区行署所在地为次中心,县城、边贸口岸为基础的三级城镇格局,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

  如今, 一座座高楼大厦在雪域大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城市街道在高原城镇延伸联网,一股股人工清泉在城镇地下自由流淌,西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建筑。这与旧西藏只有一些以寺庙为中心,贵族、农奴主庄园为主体形成的居住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目前,全区设市城市2个、县城71个、建制镇140个,城镇人口100.82万人(包括城镇农业人口),城市面积26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8平方公里。

  7个地市所在地城镇道路骨架、给排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成型,初具现代城市规模。

  一大批标志性建筑矗立在雪域大地。西藏博物馆、拉萨电信枢纽大楼、西藏大学新校区、日喀则山东大厦、林芝会展中心、厦门广场和布达拉宫广场、大昭寺广场、扎什伦布寺广场等建筑,不仅功能齐全实用,而且美化亮化了城市。

  30年来,西藏现代城镇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走上了一条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开始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林芝地区八一镇1999年荣获“全国优秀园林城镇”、昌都地区昌都镇昌庆街改造工程2001年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日喀则后藏民族风情步行街2004年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镇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7地市所在地城镇基本形成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系统;县城所在地城镇基本形成了1至2条干路,部分县城完善了部分支路,城镇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在气候较好的城镇,修建道路时都布置了绿化隔离带、行道树、绿化带等绿化设施,形成了部分景观大道。在主干道路口,建成了一些反映高原风光、民族风格和民族风情的雕塑,丰富了城镇景观。道路电照工程设施比较齐全,路灯式样多样化,与内地城镇并无差别。

  据自治区建设厅统计的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全区城镇道路总长度约为424.59公里,其中, 拉萨市(含县城)道路长度为139.74公里;日喀则地区为104.43公里;山南地区为35.82公里;林芝地区为20.87公里;昌都地区为43.66公里;那曲地区为44.60公里;阿里地区为35.47公里。

  城镇给排水管网四通八达

  从1999年开始,县城以上城镇饮用水设施建设相继进行了一、二期工程,先后解决了水厂和管网配套设施,使西藏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71.95%。截至2006年,全区县城以上城镇建成水厂77座,年供水总量达到11718.9万方/日,管网总长度为1327.28公里。其中,拉萨市(含县)建成水厂10座,年供水量为6452万方/日,管网长度为356.86公里;日喀则地区建成水厂18座,年供水量达1448万方/日,管网长度为150公里;山南地区建成水厂12座,年供水量达469.84万方/日,管网长度为103.32公里;林芝地区建成水厂8座,年供水量达4.23万方/日,管网长度为69.13公里;那曲地区建成水厂11座,年供水量达1.25万方/日,管网长度为46.11公里;昌都地区建成水厂11座,年供水量达2.37万方/日,管网长度为73.89公里;阿里地区建成水厂7座,年供水量达0.73万方/日,管网长度为20.1公里。另外还有部分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部分村庄开始集中供水,农牧民开始用上自来水。

  西藏城镇排水设施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00年开始,西藏县城以上城镇排水设施建设进入高潮,截至2006年,全区城镇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395.26公里,基本完善了地市所在城镇的排水系统,部分县城建成了排水干管,基本解决了建成区的排水问题。

  清洁能源进万家

  过去,西藏城镇居民生活燃料和取暖燃料基本靠柴薪、草皮和牛粪,现在用上了干净、清洁的电能、太阳能和石油液化气,“新三样”替代了“老三样” ,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

  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液化气加气站100家,气体储存容量约6270立方米,各类气瓶约30万只。燃气行业已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气源多样化,买气加气十分方便,大城市还实行送气上门服务。用电能和太阳能取暖、烧水、做饭已十分普及。

  城镇住宅建设稳步推进

  房地产市场稳步、健康、有序发展。仅2007年一年,全区房地产市场投资额达10.3亿元,当年新增住房面积达78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推进城镇住宅产业化进程中逐步发挥主体作用。截至2007年,县城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14.02平方米上升到32.7平方米。

  住房公积金制度使职工开始受益。全区从1998年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截至2007年,12.5万人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账户,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43.5亿元。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1.5亿元,受益职工达1.3万人。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从2007年开始推广实施廉租住房,全区首期廉租住房总投资4.56亿元,4560套廉租住房解决了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从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全区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14000余套职工周转房,总建筑面积达110.4万平方米,目前,部分职工已经受益。政府还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建房120多万平方米。部分单位还采取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等形式,加快了城镇住房建设步伐,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

 (责编:南卡)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