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新闻
 

改革30年西藏扶贫开发让农牧民从贫穷走向富裕

发布时间:2008-12-09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王建 次旺多布杰
 
 


在日喀则地区白朗县恰竹编织厂工作的当地农牧民。姚闻摄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西藏农牧民生活质量提升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扶贫开发,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把消除贫困作为终极目标,在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做着不懈努力。如今,和谐新农村已成为高原大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林芝镇林芝村村民阿努说:“我们有今天的生活,如果退回到30年前,是一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改革开放后,自治区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对部分生产发展较慢的农牧民,实行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力量,生产自救为主、辅以国家必要的救济”的帮扶政策。扶贫方式主要是发放救济款、救济粮。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央赋予西藏农牧民特殊的休养生息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并取消了农牧业税,放开了农产品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时期的扶贫工作以扶持解决贫困户的自留畜和小型生产工具为主。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开始实施了定对象、定项目、定资金、定效益的“四定”扶贫行动,涵盖了全区600多个乡镇。

  1994年,西藏同全国一道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1995年,为切实加强对“八七”扶贫攻坚的组织领导,自治区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单设了办公室。从这时起,扶贫工作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即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八七”扶贫攻坚将农区人均纯收入低于600元、牧区低于600元、半农半牧区低于650元的48万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对象,圈定了5个国定贫困县、13个区定贫困县、还有4个“给实不给名”的县作为扶持重点,在全区打响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的扶贫攻坚战。

  工布江达县曾是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八七”扶贫攻坚打响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真抓实干,将扶贫开发资金首先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力发展以林下资源为主的多种经营,使这个半农半牧县经济迅速崛起。到1995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235.35万元,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脱贫标准,成为全区18个国定、区定贫困县中率先脱贫的典范。

  统计表明,“八七”扶贫攻坚,用了7年时间使贫困人口从48万下降至7万,完成扶贫点建设、牧民定居2.8万户,先后有15.4万人搬进新居。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95亿元,建设项目达到459个。20世纪末,西藏正式对外宣布如期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区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世纪,区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及时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决定》将全区34个县、393个乡镇和148万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农牧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地市按照“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的形式将减贫人口指标落实到地市县。全区扶贫系统以基础设施、生产开发、扶贫点建设三项开发为重,实施了以山南扎囊县朗赛岭为代表的扶贫点建设项目;以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采石采沙项目为代表的特色建材产业开发;扶持了以那曲罗马镇为代表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了以阿里日土为代表的农牧民建筑队伍;以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巴河镇为示范的农房改造项目。“十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5.18亿元,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976个。重点扶持乡镇由2001年的393个下降到2005年的20个,重点扶持人口由148万减少到37.3万。完成扶贫点建设和大骨节病病区群众搬迁2.5万户、15万人,扶贫培训4.3万人次,其中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通过“十五”扶贫开发,全区农牧民总体上脱贫,部分迈向小康。

  跨入“十一五”,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扶贫开发在这一战略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自治区批准的“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将全区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的200个乡镇96.4万人口纳入扶持范围,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37.3万人作为重点扶持人口。2006年起自治区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自治区扶贫办配合实施了贫困户安居工程,“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的3.4万贫困户安居建设任务到2008年已完成2.8万余户。同时,自治区扶贫系统已连续三年较好地组织实施了特色产业劳动力转移项目,创造了组织群众开发资源,把国家扶持、优惠贷款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面向市场搞开发使群众快速致富的经验。自治区和各地市加大了扶贫培训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力度,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不仅在促进帮扶乡镇加快发展上取得实效,而且支持了十七大精神宣传、基层维稳和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工作。自治区扶贫办还启动了“集中连片”产业开发扶贫和互助资金试点,将扶贫开发重点向边境村、人口较少民族村“两类村”倾斜,为确保在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奠定了基础。

  30年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参与式扶贫,每一次跨越对受帮扶的群众都是一次生活水平的跃升。扶贫开发也在这一次次机制体制创新中,谱写着建设和谐西藏的美好乐章。

(责编:南卡)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