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堆龙德庆县德庆镇科技人员在温室大棚里正在给当地菜农进行技术指导。 次旺 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西藏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农牧区扎实推行以“三个长期不变”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紧紧围绕粮油肉基本自给、基本解决农牧区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多数群众生活达到小康的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深化改革,抢抓机遇,使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得到快速增长,顺利实现了粮油肉“三个基本自给”的目标。
种植业:连续丰收
30年前,西藏粮食生产能力十分低下,供求矛盾十分突出。1978年西藏粮食总产仅为51.35万吨,油菜籽总产0.79万吨,粮食自给率仅为50%左右,油菜自给率不到25%。自治区每年都要组织相当多的运力、投入大量资金,从内地省(区)调运粮油,以满足西藏市场的供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面对到20世纪末实现粮油基本自给的艰巨任务,西藏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坚持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挖掘生产潜力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实施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植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使种植业的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00年西藏粮食总产达96.2万吨、油菜籽3.9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87%和4倍,粮油供应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粮油总量基本平衡,部分地区实现自给有余。
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以来,西藏各地(市)坚持市场导向和因地制宜原则,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由调整前的一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到2007年,西藏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54.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40.7万亩,经济作物71.8万亩,饲草料作物42.1万亩,种植比例调整到68∶20∶12。在粮食作物中优质品种面积扩大,饲草料作物增加,特色农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例有了新的突破,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青稞生产提高粮油单产取得明显成效,给粮食特别是青稞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到2007年,在西藏粮食、油菜总播面积有所压缩的情况下,总产量分别达93.86万吨和5.2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82.78%和5.62倍。其中青稞总产达62.65万吨,比1978年增长156%。2007年,西藏农业产值达33.64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20.6倍。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促进了特色作物区域优势开始凸现,种植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
畜牧业:稳步发展
自治区根据西藏畜牧业基本特点和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确立了“控制存栏、加大出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总体方针和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基本思路。
在草原牧区广泛开展草场保护和建设,狠抓防抗灾基地、牲畜温饱工程、畜产品基地建设,切实加大了牲畜出栏力度;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农牧结合,大力推行了畜种改良、人工种草、牲畜短期异地育肥、秸秆微贮养畜等工作;在城镇郊区,本着“服务城镇、活跃市场”的原则,大力发展奶牛业、养猪业和养禽业,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使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坚持把畜牧业尤其是农区畜牧业发展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调整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抓好牦牛、白绒山羊、藏猪藏鸡、藏系绵羊、优质奶牛等品种的繁育推广,切实提高了畜牧业良种率。
通过走“农牧结合、种养加并举”的道路,切实加大牲畜短期育肥、猪禽奶牛生产等工作力度,大力培植发展家庭养殖专业户,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牧结合日益紧密,农区、城郊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呈现新变化。到2007年,西藏仔畜成活率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75%左右提高到90%以上,成畜死亡率由7%左右下降到2%以下,牲畜出栏率由10.7%提高到26.6%,增加牲畜出栏数达406万头(只、匹)。牲畜存栏2417万头(只、匹),在牲畜存栏数仅比1978年增长3%的情况下,肉、奶产量分别达22.88万吨和28.94万吨,比1978年增长3.86倍和2.1倍;出栏家禽193.5万只,禽肉产量达0.23万吨,禽蛋产量0.24万吨,自给率明显改善。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得到加强,水产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品产量逐年提高。
“菜篮子”:成效显著
30年前,西藏几乎没有大面积的蔬菜种植,吃菜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土豆、萝卜、白菜作为主要种植的菜种,长期占据着餐桌并且供不应求,细菜全部靠从区外调运。从有统计记载的1981年看,西藏蔬菜总产只有2.6万余吨,人均年占有量不足14公斤,平均每25天只能吃到1公斤蔬菜。
从1990年起,西藏每年拨出500万元专款用于“菜篮子”建设,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菜篮子”生产,建立“菜篮子”生产基地,坚持以引为主、引育结合,狠抓科技进步和创新,使“菜篮子”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初步缓解了西藏群众吃菜难的问题。
随着国家和援藏资金投入的逐年加大,到2007年,西藏蔬菜种植面积达29.5万亩,比1981年增加115%,其中,保护地面积3.27万亩,品种达150余个,产量达45.1万吨,产量比1981年增长16.3倍。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158公斤,平均每人每天就能吃到0.4公斤蔬菜。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林芝等地(市)所在城镇及部分县城85%左右的蔬菜可由当地生产和提供。气候条件较差的阿里地区,通过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使蔬菜生产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1户2人,增加到现在的100余户300余人,蔬菜种植品种由三四个发展到30多个,蔬菜产量由几吨增加到数千吨,开创了高寒牧区蔬菜生产的新纪元。(责编:丁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