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独家报道 > 文字
 

改革开放三十年,江孜的变与不变

一个江孜人眼中的三十年
发布时间:2008-12-14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作者:王舒 施远道
 
 


古城一角,小女孩在门口张望 摄影:王舒


江孜古城从事家具彩绘的人 摄影:王舒


织卡垫的藏族妇女,织出幸福新生活 摄影:王舒

   “江孜县城以前只有一个十字路口,你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规模;现在不仅有了红绿灯,还有出租车。改革开放经过了30年,我们江孜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江孜县政协主席次仁群培自豪地说。

  次仁群培自小在江孜长大,大学毕业之后回到江孜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以算改革开放三十年江孜变化的见证人。”

  次仁群培用一组数据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孜取得的成就。他说,2008年江孜的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近8亿,其中农村经济收入3亿元左右,预计人均收入4000多元。在人均收入中,60%是现金收入。

  “江孜是农业大县,农牧民收入中很大一块来源于种地。农业的发展和增产关键就是水利基础建设,从1978年开始,国家在这一方面投入很大,已经累积了好几个亿。水利建设的效果也很明显,粮食亩产增加好几倍。特别是联合流域区,以前农田是梯田形的,圆形的。经过农田改造之后,农田比较平坦,现在联合流域区95%—100%已经实现了机耕。”次仁群培说。

  自1991年江孜的粮食总产超过亿斤以后,粮食一直持续优质高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支农措施,江孜卡垫等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势头也都很好。

  更让次仁群培高兴的是农牧民生活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2006年开始安居工程以后,江孜县人均收入不到800元以下的贫困户都住进了楼房;交通发展很快,全县157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除了2个村外,都通了公路;衣食的变化更明显,以前穿补丁衣服的很多,能吃的也就是糌粑,夏天能吃一点蔬菜,品种很少,冬天能吃上一点肉;现在很多农牧民穿的都是最好的氆氇做的衣服,或者买很多样式的衣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很多品种的蔬菜和水果,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农牧民大部分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尽管江孜有了很多变化,但在次仁群培的眼中,依然有很多方面保持了下来,最突出的就是江孜古城。“江孜古城是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注重保留江孜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重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吸收国际上比较好的古城保护的经验,在古城外面修建新城;对古城,尤其是特级保护区的范围内,不允许乱拆乱建,如果有房屋急需维修,也须修旧如旧,不得任意改变建筑里面的风貌和材料。

  不止是江孜古城保留不变,江孜的农牧民传统文化生活也有没变的地方,比如藏历年和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夏季举行的达玛节。

  “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很丰富。藏历年的时候,乡里或村里组织赛马、拔河等等传统的庆祝活动,老百姓都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出来。夏季的达玛节,参加的人特别多。政府对文物、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很重视的。”次仁群培介绍说。

  次仁群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全国兄弟省市的支援和关心,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江孜的白居寺保护得很好 摄影:施远道


夕阳下的白居寺 摄影:王舒


宗山上鸟瞰江孜新城 摄影:施远道


鸟瞰江孜古城和白居寺 摄影:施远道

 

(责编:晶晶、丁阳)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