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在座谈会上发言 摄影:刘世宇
记者会现场
本网记者提问
座谈会结束后众媒体热情不减 摄影:刘世宇
11月6日上午,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三十年记者见面会在拉萨举行。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介绍了西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基本情况。对于西藏这个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都很特殊的地区来说,如何理解西藏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其背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三十年西藏发展政策纵览
向巴平措主席介绍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于1951年实现了和平解放西藏;1959年,平息叛乱之后,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落实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次巨大的社会变革为西藏的改革开放准备了政治前提、制度保障和发展基础。
紧接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于1980年和1984年召开的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生产致富上,并在政策上做了放宽。西藏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于1994年和2001年先后召开了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稳定对西藏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口援藏战略,将西藏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速度。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下发文件,制定和完善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尤为着重地强调了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等具体民生方略。
特殊的西藏改革开放
相比于祖国内地,西藏高海拔、高山缺氧、交通不便,它的民族宗教文化也有一定特殊性,社会发育滞后,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在1980年才开始,而不是其他地区的1978年。所以向巴平措主席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西藏不能跟祖国其他地区同步进行、亦步亦趋。西藏与内地的发展不是一个速度快慢的问题,而是发展的层面和阶段不一样。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这是一个大局判断,解决的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而西藏的城镇化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九点多,而全国至少是四十以上,西藏的工业比重也很小,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对于西藏发展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要加快城镇化,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把大批农牧民移入城市也是不具备条件的。另一方面,因为群众的文化技能等诸多方面还不适应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和外来人员的竞争压力,所以自治区政府除了在政策上的照顾,还直接拿出5000万元来对农牧民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和竞争力。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盲目加快城镇化进程,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西藏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既要和全国框架协调,又要紧扣西藏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育程度,在充分认识区情的基础上来制定发展思路。
发展机遇总是擦肩而过
在回顾西藏发展的进程时,向巴平措主席这样总结:一个机遇没赶上,一个机遇没抓住,一个没机遇可言。之后才迎来了一个转折两个里程碑的宝贵机会。1951年到1959年之间,西藏实际上还存在着封建农奴制度,广大群众还谈不上解放,西藏也谈不上经济发展,而全国其他地方都在轰轰烈烈地搞发展,这个机遇没赶上。1959年之后,一个是民主改革,一个是达赖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平叛花费了一段时间,1962年又发生了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所以1959年到1966年这个发展黄金时段,西藏又没抓住。1966年之后开始文革,这段时间里,西藏的社会生产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没有什么发展机遇可言。到1980年代全国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的破坏等多方面原因,西藏发展的条件还是不理想。
直到之后的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西藏发展才迎来了一个转折两个里程碑的黄金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十二号文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西藏的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机。
向巴平措说,针对西藏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了“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基本方针,每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推出一批援藏项目,比如第二次推出了43个援藏项目,第三次推出了62个,尤其是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除了推出100多个援藏项目之外还确立了国有企业对西藏的对口援助。
对于看待西藏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成绩,以上种种背景无疑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和广阔的视野:2007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比,比1978年增长了15.8倍;上世纪末,西藏基本实现了粮油肉自给,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2007年的2788元,30年间增长了近16倍。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免费医疗农村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责编: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