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30年巨变 > 文化教育
 

西藏文化事业大繁荣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08-12-3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王京
 
 

  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

  在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沐浴下,西藏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扭转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实现了思想认识和文化实践上的拨乱反正,有力推进了全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全区文化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对全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整理了3000多万字的藏汉文资料,发表了1000多篇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论文,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还出版和发行了30多部民族民间文艺研究专著。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全区文化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协作和共同努力,全区拥有了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特色艺术之乡和1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还有2批、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位民间艺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抢救、整理、出版了261部藏文古籍。

  (二)艺术创作演出推陈出新,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艺术创作演出往往标志着文艺事业发展进程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而群众文化事业则代表着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否深厚,普及程度是否广泛深入。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的艺术创作、演出内容与形式多彩多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艺术表现种类从原来的藏戏、歌舞等少数几种形式发展到藏戏、歌舞、话剧、曲艺、交响乐等较为齐全的门类。

  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全区的群众文化机构、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完善,基础更加扎实,呈现出较为合理的整体布局。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地市党政组织逐步加大对全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

  全区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壮大不仅在于建立健全了各级群众文化机构,还表现在培训了大批基层文化管理人才和专业文艺人才。自1993年以来,全区实施了“创建文化先进县”、“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和“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三大文化工程;全区的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旅游文化等均有了较大发展。

  (三)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

  文物之所以弥足珍贵,原因在于它是折射历史的一泓碧波,是回溯沧海桑田的真实缩影,还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和人文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始终对全区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从政策倾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推动全区的文物保护事业快速、全面发展。目前,全区已有2000余处各类文物点,32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35处、38个点,自治区级为112处,市(县)级为182处,拉萨市、日喀则市和江孜县城三座城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罗布林卡先后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的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培育、建设初步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形成了文艺创作、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旅游娱乐、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大型歌舞《幸福在路上》等商业性演出节目市场看好,唐古拉风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拉萨市雪巴拉姆艺术演出公司等先进单位不断涌现,自治区博物馆、群艺馆、文物总店等单位开发出了几十种新的文化产品,江孜卡垫、尼木藏香等传统产品成为全区的民族品牌,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艺术人才培养步伐不断加快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可以推动全区的文化事业走出区门、走出国门,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西藏,树立新西藏良好的外部形象。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其规模和频率等均呈现出逐年加大的良好势头。各出访团向世人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变化和进步,有效地弘扬了西藏民族文化,有力地抨击了达赖集团鼓吹的“西藏文化灭绝论”,为全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

  全区的艺术人才培养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上世纪80年代初,全区建立了专门培养各类艺术人才的基地——自治区艺术学校,为全区艺术部门输送了500多名艺术人才;通过内部的改革搞活、激励竞争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包括文化管理、音乐舞蹈、藏戏话剧、舞台设计、群众文化、文物保护、文化研究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

  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文化的新辉煌,让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责编:南卡)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