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30年巨变 > 文化教育
 

改革开放30年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08-12-0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图为西藏著名艺术家才旦卓玛在表演

  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切实执行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文化工作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调整发展思路,谋求科学发展新模式,文化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已愈来愈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愈来愈成为全党全社会一项重要职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到了空前重要位置。为此,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文化工作连续下发了多个指导性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涉及面广,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是当前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区党委、政府为贯彻这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也明确提出了我区的贯彻意见。先后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文件和会议精神,既为开展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体现了举国上下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西藏自治区参演节目——《多彩哈达》

  文化建设成就喜人

  (一)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加大,继承和弘扬呈现出可喜局面

  30年来,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自治区及各地市都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先后派出几十个工作组深入全区城镇、乡村和寺庙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收集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万多首,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拍摄图片近万幅,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先后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使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其中不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又重新被搬上舞台,焕发出新的光彩。
  90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自治区政府和文化部先后命名昌都地区芒康县等19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自治区级“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国家级“特色艺术之乡”、1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截止目前,全区已有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位民间艺人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名录、12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整理、出版藏文古籍达261部。《布达拉宫典籍目录》、《雪域文库》和《德吴宗教源流》等文献典籍得到及时抢救和整理、出版,1990年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近年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相继成立,在促进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文艺舞台生机盎然


文化下乡活动

  30来,全区专业文艺部门积极调整创作思路,整合创作力量,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项重大活动,加大艺术创作生产力度,推出了如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大型歌舞晚会《多彩哈达》、《天上西藏》、《雪域彩虹》、《向着太阳歌唱》、《春天的故事》、《阳光西藏》、《和谐颂》,话剧《宗山魂》、《穿越巅峰》等。这些文艺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民族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不仅彰显了西藏艺术创作水平,而且在国际国内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奖。如大型新编藏戏《卓瓦桑姆》荣获“文华优秀导演奖”、“文华优秀表演奖”、“优秀作曲奖”、“文华新剧目奖”; 《圆梦新天路》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男子踢踏舞《飞快的舞步》获中央电视台CCTV舞蹈大赛民族舞类二等奖。大型歌舞晚会《多彩哈达》荣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音舞类剧目金奖。新编历史剧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成功入选2007年度国家十大舞台艺术文艺精品剧目。话剧《穿越巅峰》荣获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暨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艺术创作金奖等多个奖项。大型藏戏歌舞《吉祥奥运》成功入选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竞选节目,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入选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展演项目。


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成功入选2007 年度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

  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7年的5年间,区直专业团体新创作剧目30多台,新创作歌曲近200首。7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近300个。演出近3000场,观众近500万人次。其中,送戏下乡演出达2000场,观众近300万人次。

  与此同时,为推动专业艺术加快发展,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文化部门还定期举办“藏戏唱腔比赛”、“新人新作专业歌曲比赛”、“专业舞蹈比赛”、“专业藏戏、曲艺、话剧小品大赛”等专业性赛事。艺术创作的繁荣,各类演出活动的频繁开展,极大地活跃了专业文艺舞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三)社会文化日益活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30年来,全区城乡纷纷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队,他们离土不离乡,常年活跃在农牧区基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源源不断地给农牧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深受群众喜爱。自治区和各地(市)、县以及部分城镇社区、部队、学校,每年都不定期地举办文艺调演、汇演和艺术节庆活动,带动和促进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1995年以来,全区先后实施了创建文化先进县、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和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知识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及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保障了群众文化权益,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特别是近年来,一批传统的民族文化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并日益成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品牌,极大地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开展。如拉萨雪顿节、日喀则地区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地区雅砻艺术节、林芝地区杜鹃花艺术节、昌都地区康巴艺术节、阿里地区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地区恰青赛马会等。同时,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警营文化以及少儿文化和老年文化快速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四)文物工作得到加强,保护维修成效显著


布达拉宫二期维修工程白宫门庭壁画保护维修施工现场

  30年来,我区文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抓重点、顾全局、打基础、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严格管理,确保文物事业健康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现存的各类文物古迹和遗址的分布、数量和保存状况,并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投资3.3亿余元,实施了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该工程已于2002年6月正式开工,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各项维修保护工程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目前,全区有各类文物点2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2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五)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30年来,我区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和疏堵结合、打防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和歌舞演出、音像、网吧等各项专项整治活动,有效维护了文化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文化市场立法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日趋规范,经营秩序日益好转,为文化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呈现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区各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40044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30677家,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627393盘(册),停业整顿148家,取缔各类违法文化经营场所60家,实现税收4000余万元。

  (六)文化产业初露端倪,各类产业蓄势待发

  30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经各方面共同努力,西藏文化产业历经培育、建设和发展,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文化经营的品种、经营的项目、上缴税额逐年增递。到目前为止,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达到近20种。涌现出拉萨娘热民族风情园、阳光无限娱乐责任公司、喜玛朗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好望角网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雪巴拉姆艺术演出有限公司、山南东方影音文化传播中心、堆龙德庆县桑木民俗村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先进单位。同时各级文化部门,适应市场需要,整合利用各方面力量,创作大型原生态歌舞诗《幸福在路上》、《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大型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西藏风》、《藏北音画》、《西藏韵》和大型历史剧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等大批演艺产品并陆续投放市场,尝试市场化动作,也初见成效,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七)文化外宣增进了解,交流渠道不断拓宽

  30年来,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都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文化部门先后派出团(组)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0多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有效地弘扬了西藏民族文化,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同时,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到我区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八)人才培养力度加大,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30年来,文化部门通过内部的改革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渠道,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集文化管理、音乐舞蹈、藏戏话剧、舞台设计、群众文化、文物保护、文化研究于一体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8个。文化系统共有各类文化工作者近2000人,其中藏族占88%,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文化工作者110名),一大批享誉中外的艺术家、专家脱颖而出,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紧密团结协作的文化队伍基本形成。

  (九)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基础条件得以改善


自治区藏戏艺术中心

  30年前,整个西藏几乎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设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有各类多功能群众艺术馆6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46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62个、乡级文化站205座、村级文化室550余个。同时还建有西藏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藏戏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儿童文化园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深深体会到:第一,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服从和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遵循“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保证文化工作不偏离方向。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反映时代生活、团结鼓舞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社会各界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是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和繁荣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区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需求总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深入现实生活汲取营养,积累创作素材,努力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全区文艺舞台,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第三,必须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追求千变万化,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是求事、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化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题材、体裁、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大力焕发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激情,激发原创能力,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吸收借鉴各民族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特色、风格的优秀作品,增强文艺作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新形势下西藏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七大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结合西藏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文化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围绕“一个中心”,突破“两项工作”,实施“七项推进”。“一个中心”即: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突破“两项工作” 即: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所突破。“七项推进” 即: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着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大力加强艺术创作生产,着力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文化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始终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发展,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坚持繁荣和管理并重,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始终坚持保护和发展并举,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着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新建成的基层文化中心。

(责编:措措)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