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30年巨变 > 文化教育
 

唱响新西藏的主旋律

——西藏题材电影创作概述
发布时间:2008-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国平
 
 

  西藏萨迦寺的八思巴曾被忽必烈封为国师,总领元朝佛教事务,曾创制八思巴文。为了真实再现八思巴等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光辉形象,以翔实的史料证明西藏早在七百年前就已经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八思巴》影视创作拍摄正在积极筹备中。

  据介绍,《八思巴》将包括十集电视纪录片与一部史诗性传记电影。十集电视纪录片强调文献性,还原历史;传记电影将以八思巴的历史功绩和个人魅力为蓝本,艺术呈现中国古代先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让世人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传承。日前,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兼总导演、北京同道光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传记电影将会成为西藏题材电影发展历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它们以不同的艺术样式,全面、立体地展现了西藏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反映西藏风情、人物、事件等为内容的西藏题材电影,因其形式的直观、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刻,受到各方关注。专家表示,这些电影唱响时代主旋律,以影像的方式积极、客观地反映西藏的历史、关注西藏的现实、展望西藏的未来。

  “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人满怀激情,对西藏重新投入关切的目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说,这一时期的西藏题材电影在主题表现上有两个层面,一是藏族同胞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积极配合中央政府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二是解放军排除重重困难,帮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出品的《农奴》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农奴》故事的主体内容是:强巴被领主旺杰收为家奴,每天给少爷郎杰当马骑。倔强的强巴从此不再说话,用沉默表示反抗。解放军进藏后的一天,郎杰让强巴背他过河去见解放军。途中,强巴故意将郎杰从背上摔了下来,幸亏解放军及时赶到,才让强巴免遭惩罚。解放军给他治了病,还扶他上马返回,这让他心中受到强烈震动。后来,郎杰勾结外敌发动叛乱失败,胁迫强巴背其出逃。临出国境,强巴与郎杰展开了殊死搏斗。一名解放军战士及时赶到击毙郎杰,而自己却英勇牺牲。不久之后,农奴解放了,强巴重新开口说话。

  李道新说,《农奴》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强烈的情感展现,反映了旧西藏残酷的阶级压迫,同时表达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的历史命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农奴》是反映西藏革命斗争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藏族演员演出的第一部故事片,所以说,《农奴》在中国电影史上意义非凡。”不仅如此,《农奴》还为中国电影音乐留了一首精彩的歌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这首歌曲随着影片的上映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也正是这首歌,让很多人认识了演唱者、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由藏族同胞担任主要演员是《农奴》的突破,其中强巴一角由藏族第一代话剧演员旺堆出演。1964年10月9日,《人民日报》6版刊出了旺堆撰写的《西藏农奴的觉醒——扮演影片〈农奴〉中强巴的体会》。文章详细讲述了他塑造强巴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旺堆写道:《农奴》“充分地揭露了旧西藏最黑暗、最反动的农奴制度,反映了西藏百万农奴的觉醒和解放。这对几年前还是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农奴的我说来,简直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了。”在拍摄过程中,旺堆结合自身的经历,时常有一些特殊的感受,“我体验角色的生活时,想着当时的社会,不自禁地就沉入自己过去苦难的生活中去了,心情很沉重。我躺在拉萨河畔,望着瓦蓝瓦蓝的天空,一想就是半天。夜里,睁大眼睛看着天花板,不能成眠。血泪斑斑、充满屈辱愤懑的往事,一页页地揭开着,有时我竟分辨不清是我演强巴,还是演的就是我自己……”

  最后,旺堆说,参与《农奴》的电影拍摄,让他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党把我们藏族人民从苦海里救出来,党把我从一个农奴培养成为一个演员,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党给予我的。我也要把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革命的艺术事业!”

  《农奴》问世44年后,电影《青藏线》以迥异的故事内容反映了同一个时代主题。2007年出品的《青藏线》以青藏铁路的修建历程为背景,从几代青藏线工程建设者的故事切入,讲述了当年铁道兵和几代中国铁路人前赴后继、为圆青藏线通车梦所付出的心血代价和艰难探索的过程。

  《青藏线》的导演冯小宁说:“精神的力量能创造奇迹。青藏线的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跟困难抗衡、敢于挑战的人类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青藏线的修建历程就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而这一“民族精神颂歌”的直接外化是让藏族同胞得到实惠。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表示,青藏铁路将西藏与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紧紧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降低了进藏物资的运输成本,其建成通车后直接受益的是西藏老百姓。

  雪山女神的三个儿子: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汉藏是一家

  孔繁森这个名字,始终镌刻在汉藏人民的内心深处。

  1996年问世的电影《孔繁森》,讲述山东汉子孔繁森怀着责任和使命,克服艰苦条件,带领阿里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并最终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说,电影塑造的孔繁森形象,鲜活而生动,丰满而立体,使得《孔繁森》成为西藏题材电影的一个标杆。

  电影中,孔繁森经常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他到烈士陵园给电力局总工程师扫墓,到山间的小学看望老师和孩子们,到兵站与远离家乡的边防战士同声唱起《说句心里话》……当阿里地区遭受严重雪灾时,孔繁森放弃回拉萨陪伴千里迢迢来看望他的妻子,坚持工作在救灾第一线。

  爱民亲民的孔繁森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爱戴。周星对电影中这样的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孔繁森收养了两个藏族小孩,他让孩子们喊妻子王庆芝“奶奶”,但他们站在王庆芝的床头一声不吭。当孔繁森领着他们来给王庆芝送行时,孩子们突然情不自禁,冲着王庆芝大声喊:“奶奶!奶奶!”周星说,这一情节,不仅仅孩子们喊的“奶奶”让人觉得汉藏是一家人,而且表现出“这一家人”在渐渐地相互理解,情感上越来越默契。

  汉藏是一家,默契的不仅有情感,还有面对外来势力入侵时的同仇敌忾。1997年出品的《红河谷》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雪山女神有三个儿子,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老三叫雅鲁藏布江。”从皑皑的雪山顶上,传来一个古老的声音,《红河谷》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故事的讲述。一百多年前,西藏江孜军民为了保卫祖国疆土,保卫家园,用土枪、石头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机枪和大炮,展开了殊死搏斗,写下了反抗外来侵略者,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红河谷》再现了藏汉人民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这一悲壮历史,歌颂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李道新表示,《红河谷》中,面对外敌入侵,汉藏同胞融于一体,汉藏之间荣辱与共,众志成城,一致对外,“这样的主题,是新时期以来西藏题材电影的一次重大突破。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河谷》具有历史性贡献。”

  《红河谷》受到西藏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导演普次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红河谷》从历史渊源角度反映了藏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情谊,用诗一般的画面展现了西藏人民热爱家园、维护祖国统一的永恒主题。藏族干部朗杰则表示,《红河谷》以大手笔、大气势、精美的摄影构图给人以强大的艺术冲击力,电影情节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2003年出品的《心跳墨脱》则通过迂回的方式震撼了观众的心。影片以上海78岁的退休职工杜胜老人在西藏墨脱县这个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办了一所希望小学的感人事迹为背景,讲述了上海某报社记者为首的一行人为了去给老人治病,沿着老人曾走过的路程,经历了一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有意思的是,在电影中,杜胜老人始终没有出现在银幕上。李道新说,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没有削弱杜胜老人的高大形象,反而让观众深深感动于他对西藏这片热土的深情,感动于他为了改变墨脱教育现状,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汉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不仅在电影情节中得到表现,而且也反映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扮演孔繁森的演员高明曾经有过这样的回忆:“拍孔繁森给藏族老奶奶捂脚这场戏时,我的心里直打鼓,一方面因为自己没有感觉,另一方面也怕观众因为司空见惯而麻木。但是那个来自拉萨孤老院的70多岁的藏族老太太教育了我,当我替她捂着脚的时候,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嘴里一直念着经。她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似乎并不知道这仅仅是在拍戏。从这里我也一下子理解到了孔繁森和藏族人民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深的感情。”

  曾经担任西藏题材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制片人的李安介绍说,电影在西藏拍摄时得到了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持,“我们摄制组住在当地一户藏族同胞家里,老妈妈特别热心,每天早早地就给我们烧好了开水。她担心影响我们的工作,总是不说话,静静地坐着看我们进进出出。”

  担任这部电影录音师的李哲与10岁藏族男孩才让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工作过程中,李哲发现这个孩子跟着剧组到处跑,但不爱说话。后来他得知这个孩子家庭遭遇不幸,自己一个人生活,在村里吃百家饭。从此,李哲对才让多了一份关心,剧组就餐时他会事先给才让留下一些;同时,他还发动剧组给才让捐款。后来回到北京,他特地寄了一些衣服给才让。“有机会我一定去看看他,这孩子就像家里的小兄弟一样,让我放心不下。”李哲说。(责编:晶晶)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