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们正在掀开该在温室大棚上的保温被子 摄影:石坚
温室大棚里的勿忘我正在盛开,宛若春天。摄影:施远道
菜农拉珍正在照料自家大棚里的莴笋,这个大棚每年能带给她一万多元的收入。摄影:施远道
温室大棚里无公害蔬菜长势很好,丰富了拉萨市民的餐桌。 摄影:石坚
赖先生精心照料大棚里的康乃馨 摄影:石坚
11月11日,全国网络媒体西藏行活动的最后一天,记者团参观访问拉萨市堆龙德庆县蔬菜花卉农民技术协会。这是一个成立于2004年的,由235户农民组成的,位于海拔3700米的地区的民间团体,主要从事于温室蔬菜和鲜花的生产和销售。他们的生产基地里生产的蔬菜和鲜花主要供应拉萨极其周边地区,因为绿色无公害,产品供不应求。
给记者团开车的刘师傅是一个老西藏,在西藏已经呆过了30多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当被问起最开始来拉萨时拉萨的样子,他介绍说,当时的拉萨市仅有一家国营的供销社,一家国营的理发店,一家国营的澡堂,一家国营的餐馆,街上公路也是破破烂烂,“跟现在根本没法比”——但那时候他们做司机的,是最幸福的一群人,因为拉萨市的姑娘们,择偶的标准就是要找一个汽车司机,“找老婆一点问题都没有。”原因也很简单,汽车司机们见多识广,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司机们从外地在回到拉萨的时候,给家里人带上一点在西藏吃不到的水果和新鲜蔬菜。“那时候的人,坐飞机回拉萨,什么都不带,包里全都是搁黄瓜西红柿什么的。我们开车回到拉萨,给别人送上一小把青菜,别人就感激得不得了。”回想那会儿的情形,刘师傅十分感叹。
但是现在的西藏人的菜篮子不一样了。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季,西藏人民的餐桌上也不会缺少各种各样的蔬菜了。据有关报道数据显示,现在仅拉萨市,去年各类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到10000多亩,现在通过了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种就已经增加至49种。
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记者团的成员们看到,一座座日光温室在平整的土地上静静的耸立,温室的顶棚上,农牧民们正在忙碌着掀开保温用的棉被,让阳光照进温室里。
当地的一位叫拉珍的当地农牧民带着记者团参观了自己家的温室大棚,大棚里,一茬茬的西红柿已经挂上了青果,据她介绍,她家近年租种了两个温室大棚,“这两个大棚都由我一个人照料。一个大棚4分地,有一个大棚种的西红柿,一次能收8000斤,另外一个大棚里种的莴笋,批发价2块钱一斤,刚种下来,协会就已经联系好了收购商,算起来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块。”拉珍对着记者们的镜头,有些腼腆的介绍说。
菜篮子丰富起来的西藏人,当然不会满足于仅仅是吃得好。今年5月份来到堆龙德庆县的重庆的赖先生一家,在生产基地租种了15个大棚,主要种植各种鲜花鲜花。“这些鲜花的销路都好的不得了,主要就是供应拉萨市,供不应求。”当被问到种植这么多的鲜花,有没有担心卖不出去的时候,正在大棚里侍弄勿忘我的赖先生笑着回答。他来到拉萨是给自己的儿子帮忙的。这么多的大棚,靠他们家的几个人忙不过来,所以现在还雇了五个当地的农牧民,教他们怎么种花养花,每个月给每个人开1000元的工资。
赖先生的儿子前些日子在拉萨考察了鲜花市场之后,辞掉了自己的公职,决心在西藏来发展自己的花卉事业。“他来到这边,是想通过种鲜花带动藏族的同胞致富的。这边的藏族人还不太懂得怎么种花,我们来这边,平时也在教他们种这个的技术,然后是帮忙开拓销售渠道。今年我儿子就拿着样品到四川的宜宾去了三次,他现在想先打开国内的鲜花市场,另外,也在联系国外,想把这边种出来的花卖到国外去。”赖先生说,尽管现在他们生产的鲜花,连拉萨对鲜花的需求都还没法满足,但是,以后肯定会有更多的藏族同胞在他们的带动下种植鲜花的,所以市场一定得走在前面。
从30年以前吃不起蔬菜,想吃蔬菜也吃不到蔬菜,到现在即使是冬天也能吃上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能有各种各样的鲜花装扮自己的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西藏发生这样的变化随处可见。菜篮子的丰富,冬天里有鲜花点缀生活,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折射出农牧民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收入的提高。
“我们协会将会继续进一步扩展农产品基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要让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牧民收入都能迈上一个新台阶,也让西藏人民能吃到更多的放心的新鲜蔬菜,有更多的鲜花装点自己的家园。”在参观完生产基地之后,堆龙德庆县蔬菜花卉农民技术协会副会长普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温室大棚里的勿忘我正在盛开 摄影:石坚
海拔3700米的温室大棚,西红柿硕果累累。摄影:施远道
温室中玫瑰含苞欲放 摄影:石坚
花农精心照料大棚里的康乃馨,再过半个月,这些鲜花就能扮靓拉萨市民的家了。摄影:施远道
精心照料温室大棚里西红柿 摄影:石坚
温室大棚带给了农牧民新的希望
(责编:晶晶)